狗年春節晚會在波瀾不驚地進行了兩次彩排之后,1月20日第三次彩排突然發生“大地震”,原本節目單上的41個節目被砍至31個,那英、韓紅、姜昆等都成為“刀下鬼”,這使得狗年春晚成為近十年來央視春晚節目最少的一屆!據悉,春晚導演組這次痛下砍刀的原因,是因為觀眾普遍覺得春晚的節目時間拖得太長
,令人心生倦意(《青島早報》1月21日24版)。 筆者不禁為春晚彩排突然發生的“大地震”而謹慎地叫聲好。狗年春晚即將成為近十年來央視春晚節目最少的一屆,少得好,少得恰逢其時,少得順應民意!這樣的“大地震”對演員尤其是大腕明星也許是悲慘和不公平的,但是春晚對演員和節目越苛刻和無情,明星對于節目被槍斃越傷心,那么對于觀眾就更有情,換來的是觀眾的開心。 如果說春晚彩排突然發生“大地震”是一個積極信號的話,那么,春晚該發生“大地震”的環節決不該僅僅在節目上,春晚的“大地震”應該在更多的環節、更深的層次上發生。既包括春晚的宏觀決策機制,更包括微觀細節的革命,多年來,春晚老一套的東西太多了,用演員論資排輩,甚至論關系;由央視承辦的春晚每年的廣告收入巨多,但是對春晚的投入很少;一味強調所謂的主流,結果想表現又表現不到位,放不開手腳,使春晚成了“四不像”。陜西魏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