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相關媒體報道,上海市財政局相關人士日前表示,逐步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公共財政體系,切實加大對醫療改革的投入,是“十一五”期間上海財政的重點之一。
大型醫療機構缺乏有力的資金支持,轉而求助于“以藥養醫”,的確是造成目前醫療體制困境的根本癥結之一。有數據為證:從國家財政投入來看,中國與
發達國家公共醫療財政支出占比總財政支出達10%左右的水平相差近10倍,也就意味著中國政府對公民醫療保障程度只能達到同期發達國家水準的十分之一;從醫院獲得財政支持力度來看,目前上海市各大非營利性醫院總支出的9%左右由政府財政撥付,缺口要依靠藥品的批零差價、診療費用和醫保費用來彌補。
公共衛生財政投入不足已成為目前醫療改革重要障礙。既然國家已經確認新的醫療改革方向中政府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建立起規范的公共醫療衛生體系,使90%以上的公民享受到合格的基本醫療保障,那么加大對醫療領域的投入也就勢在必行。
此外,除了新建社區基本醫療服務中心以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于改革現有的大型醫療服務機構也同樣意義非凡。首先在目前財政撥付不足的情況下,醫院收入的60%以上主要來自于藥品的批發零售差價,依靠明確的公共財政支出核算和審計,可以準確地提供足額的經費支撐,堵住醫院收入的體制黑洞。
其次,醫院職工的工資獎金約占醫院總支出的三分之一,現有的財政支出難以顧及到醫生的工資收入。醫生的工資由財政負擔也明確了醫生的收入水平,對于目前普遍存在的醫生通過開藥收取回扣的現象不無裨益。
再次,加大對醫院的財政支持力度可能是目前解開整個醫療、藥品及流通環節死結的密鑰。目前的現實是,掌控著藥品流通和銷售權力的個人從中高藥價中獲取了最大的收益。鑒于目前83%以上的藥品是通過醫院銷售出去的,醫院中控制著藥品進出的相關人士要對目前高昂的藥價負主要責任。加大對醫院的財政支持力度,明晰醫院各級工作人員的收入來源和水平,是實現“醫藥分離”的第一步。因為只有醫院工作人員的基本收入水平得到保障,整個醫院改革才能掃除現實的障礙,并逐步規范藥品的流通制度。
雖然在舊有的大型醫療服務機構中,改革才剛剛起步,但是依托地方財政支持興建的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已經成為新的“改革實驗田”。據報道,武漢市江漢區北湖醫院2005年10月將該院藥房3年的經營權交由與醫院無關的醫藥公司。醫藥分家試水3個月以來,改革收效甚佳,患者、醫院、藥店三方受益。由于藥價平均降幅可達45%左右,居民買藥費用下降;醫院日門診量由原來30人次增加到100人次;藥店日銷售額由“分家”前的1000元增至近1萬元。筆者熱切期待這樣多方受益的改革制度能夠迅速在全國得到推廣。(陸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