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問題一直都是牽動公眾神經的敏感話題。前兩天,國土資源部一位人士向社會透露說,購買第二套住房有可能被征高額不動產稅,話音未落,議論之聲便不絕于耳。從初衷來看,對第二套住房課以重稅,當然是為了節約和規范用地,同時減少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行為,至于它對房地產市場到底有怎樣的調控作用,現在還很難做出
準確的判斷。不過,值得肯定的是,這個征稅的“說法”至少表明,中央政府在新的一年里仍將對房價進行“嚴防死守”,對老百姓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但對房地產開發商來說,也許算得上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中醫治療高血壓獲取重大成果
房地產市場存在許多待解之謎,比如說,“炒房團”有沒有離家出走?境外熱錢什么時候撤離?房地產是不是暴利行業?未來的房價是漲還是跌?來自不同渠道的“聲音”交織在一起,迷惑著消費者的視線,讓許多人陷入忽憂忽喜的神經質狀態,同時也讓房地產市場陷入前所未有的撲朔迷離之中。
近日,地產行業的某位著名人士發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他說,輿論判定房地產是暴利行業,頗有些“處女嫖娼案”的味道(相關新聞:老潘:房地產是不是暴利
謹防"處女賣淫案"錯誤)。人家明明是處女,你非要抓住人家罰款,很沒有道理。他引用上市公司年報證明,房地產利潤不會超過26%;他又引用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計算出2004年度,全國房地產開發行業的利潤率不超過8%。假如他所引用的數據和計算的方法都是正確的,那么,房地產的確算不上暴利行業,起碼比不上賣水煮魚的。但是,無論從公眾的感受還是現實情況來看,這位人士的論述都很難讓人信服。換個說法,如果房地產市場的利潤率真的已經這么合理了,政府也就不會絞盡腦汁去調控它了。
聞名一時的“處女嫖娼案”之所以得以昭雪,緣于麻旦旦被醫學檢查證明為處女,這個鐵的事實擊破了有罪推定和無恥陷害。按照這個思路推想房地產市場,那么,什么證據能夠還房地產行業一個“清白”呢?想來想去,只有一個類似醫學檢查那樣的鐵證,那就是住房成本清單。如果開發商能夠拿出一份過硬的成本清單,證明房地產行業的確楚楚可憐,相信所有的指摘一定會煙消云散;如果地方政府能夠定期公布該地區住房成本清單,房地產市場一定會走向健康與規范,公眾的消費信心也一定會大增,誰也不必每天躲在被窩里扒拉算盤了。成本清單堪稱迷茫的房地產市場的一層窗戶紙,只要一捅開就會眼前豁亮,就會云開日霽,就會一團和氣,但遺憾的是,這么簡單而精妙的招數卻始終被雪藏,不僅開發商羞羞答答,以“商業秘密”為由婉拒,地方政府也始終不愿意在這方面下力氣,惟恐清單一出天下驚。
如果說房地產是否暴利還有待證實的話,房地產市場的不透明則是公認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嚴重損害了公眾利益,加大了交易成本,同時也給行業自身帶來了多種負面效應,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地產商人就是奸商的代名詞,搞房地產開發就是花錢買官,賣房子就是忽悠人,售樓小姐都是說謊高手……所有這些誤解、這些“集體潛意識”,都是由信息不透明、不公開、不對稱所導致的。如果真的要對房價進行調控,真的要讓房地產市場走向健康、規范,第一要務就是信息公開,就是給我成本清單。沒有這份過硬的清單撐腰,任何為房地產辯護的巧言都會顯得虛妄。
前幾天,央行公布說,截至去年12月末,我國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首次突破了14萬億。這是好消息嗎?當然,它說明老百姓的確有錢了。不過,這么多的儲蓄存款放在銀行里,是不是也會讓經濟決策者鬧心呢?老百姓有錢不敢花,說明大家都有后顧之憂,因為花錢既不塌實又不舒暢。一個沒有清單的市場,一個霧里看花的行業,在失去了鼓噪與忽悠之后,只可能讓消費者持幣待購。
為了避免出現房地產市場的“處女嫖娼案”,也為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房價成本清單快點出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