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墨刊記者伊希尼奧·波洛撰文說,北京和上海都已變成現代化的大都市。10年之后重新走訪中國的這些大城市,甚至出現了恍若隔世的錯覺。這些城市之大、變化之快已讓人無法回憶起它們過去的樣子。其實,整個中國的發展也是如此。在人類歷史中從未出現過像中國這樣的驚人的發展速度,它的發展成果將貫穿整個
21世紀。中國的發展變化證明,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非但沒有消亡,而是更加強大了。盡管屬于西方國家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然而西方世界卻在用恐懼的眼神錯誤和扭曲地看待中國。
墨西哥《標志》周刊1月5日一期刊登了伊希尼奧·波洛撰寫的文章:中國筆記。文章全文如下:
北京和上海都已變成現代化的大都市。10年之后重新走訪中國的這些大城市,我甚至出現了恍若隔世的錯覺。這些城市之大、變化之快已讓我無法回憶起它們過去的樣子。其實,整個中國的發展也是如此。對于歐洲人來說,中國之大是他們無法想象的事情。不要忘記,現在中國的人口規模相當于20世紀初整個世界的人口總數。中國還擁有悠久的文化。長城、運河、故宮、豐富的文化瑰寶和改變世界的各種發明創造,這一切都是現實,而西方世界卻在用恐懼和渴望的眼神錯誤和扭曲地看待中國,它們還在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人類的中心,盡管屬于西方國家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從北京的發展可以看到中國的一切都處在變化中
北京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在市中心的王府井大街上,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和本地市民來到這里的步行街散步和購物。在天壇也可看到許多來自中國各地的游客參觀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這個國家的發展和變化無疑是令世人矚目的,在人類歷史中從未出現過如中國這樣驚人的發展速度。中國的發展成果將貫穿整個21世紀。未來15年,大約將有2億到3億農民遷往城市,中國的城鎮人口也因此將從目前的5.25億增至8億。這些數字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其規模相當于在未來短短15年時間里,要為德國、英國和法國的全部人口創造就業、提供住房、建立社區、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衛生和教育機構等。
這些同樣也是中國面臨的挑戰。去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制定了“十一五”規劃。該計劃指出,到2010年實現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發展目標。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減少能源消費、鞏固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貫徹執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創造就業、減少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別是農民生活水平)、穩定物價以及完善社區建設和保護環境等作為未來“十一五”期間的發展目標。此外,中國共產黨還在尋求推動民主法制的建設。
北京正在積極籌備2008年奧運會。北京正在加快城市建設的步伐,街道、高速公路、社區和各種建筑都在翻新當中。變化還體現在公共交通建設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胡同構成了中國人的主要生活場所。人們的一切生活起居都發生在胡同當中。他們在胡同里洗衣、做飯、聊天,甚至談論國家大事。時至今日,在北京這座城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胡同依然存在,盡管隨著城市的變遷,它們中的大部分已經消失了。其實,生活在胡同中并非一件易事。環境擁擠、街道狹窄、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房屋破舊。這樣的生活場景只會吸引那些好奇的游客。胡同的消失還導致了一些人的指責,當然主要是外國游客和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他們認為,拆除胡同就破壞了中國古老文化的精髓。然而,居住在簡陋環境中的很多中國人卻更愿意搬進寬敞明亮的樓房。
商店、市場和會議中心也在變化,可以說中國的一切都處在變化中。許多來到中國的外國游客都驚訝于麥當勞快餐廳里也會擠滿了人。盡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國外的糟粕也被帶入了中國,但畢竟中國已經向世界敞開了大門。從廣東到北京,隨處可見開放帶來的變化。
被中國人親切稱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曾經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之后的幾任中國領導人也都在貫徹這一思想。盡管如此,各種問題也依然存在。在北京的街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乞丐,雖然他們的隊伍并不龐大,但仍舊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改革開放讓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目前所擁有的經濟實力和各種資源是25年前無法想象的。中國已經有能力發射太空飛船。世界上除了中國外,只有俄羅斯和美國可以做到這一點。神舟六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三大太空大國之一。
“身處嶄新的上海,讓我覺得曼哈頓是如此破敗不堪”
通往上海國際機場的高速列車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磁懸浮列車。它的時速可達到每小時430公里。
這是中國的又一壯舉,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擁有這種高速列車的國家。
上海也是一座四處閃耀著活力的城市。登上位于黃浦江邊的東方明珠電視塔或是金茂大廈,可以俯瞰到上海城市的全貌,這時你將不得不感嘆于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仿佛另一個世界正在誕生。這兩座建筑均位于上海浦東。1991年,在我第一次來到上海時,浦東還幾乎是一片稻田。然而今天,這里已經變成了這座城市最具現代感的地方,象征著上海的未來,也驗證了一位美國記者的話,“身處嶄新的上海,讓我覺得曼哈頓是如此破敗不堪”。
投資家喬治·紹羅什曾在他的《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一書中指出,在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期間,世界上一半的起重機都在上海工作。這座城市中無數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便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強大。一些觀察家認為,中國順利渡過亞洲經濟危機這一事實證明中國已經采取了資本主義制度。一些西方左派分析家則指出,“官僚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主人。不過無論怎樣,毛時代建立起的平均主義已經消失。其部分原因是應一些國際跨國企業的要求,而另一部分也是由于中國經濟改革的需要。工作的靈活度已經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但是,這兩種分析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
無論是自由派還是左派的分析都是從各自的認知中對中國的現實加以分析。自由派的人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上的成就只能用實施了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來解釋,他們認為社會主義注定是失敗的,只有資本主義才能帶來繁榮和經濟增長。而左派分析家也很難接受中國作出的一些決定,如吸引外資、開放證券市場、鼓勵私營以及允許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等。但實際上,我們發現,惟有這些改革開放的措施才能帶動這個人口大國向前發展。
中國正在轉變,而這一切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實現
中國正在轉變。李敖,一位70歲的老人,臺灣著名的作家,在親眼目睹中國大陸的變化之后由衷地表示,中國所經歷的一切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實現。
中國領導人根據國情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小康生活”的說法,因為他們深知西方的生活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國家。但是,中國領導人并沒有忽視一些現實問題的存在。中國領導人正帶領全國人民在朝著重建社會平等以及解決農民和農村問題的道路上努力。
10年后,我再一次來到中國,漫步在天安門廣場。當我就要離開時,我向著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悄悄地揮舞了一下拳頭。我希望周圍沒有人注意到我的這個小小的動作,但就在那一刻,我發現一個年輕人正微笑著注視著我。我想,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非但沒有消亡,而是更加的強大了。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