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人們走親訪友免不了“禮”尚往來。由于一些價值不菲的高檔煙酒禮品,收禮人用不完或根本不用,如何處理便成了問題。于是在很多城市,“禮品回收”業應運而生。 但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禮品回收店基本為無證經營,并處于半地下狀態,往往回收一成交就能獲得三至五
成的暴利,其中不但存在嚴重的偷漏稅,擾亂市場秩序,還給違法犯罪提供了一條銷贓通道。 暗訪:“禮品回收”遍及街頭巷尾
在天津市南開區王頂堤立交橋北的路邊,記者看到一塊寫著“回收禮品”的牌子,順著上面的箭頭指引,走到小巷中的一戶民宅,記者稱自己家中有煙酒要賣,兩位30歲上下的男子立刻熱情地圍上來打招呼。記者注意到,這家住戶與普通人家沒什么區別,墻上也沒有營業執照。
讓記者吃驚的是,一位自稱姓朱的男子竟然遞過一張名片,正面是“回收名煙名酒”及他的姓名和電話,背面則是業務開展的范圍,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三大類煙酒的名稱,其中名酒包括五糧液、茅臺等,洋酒有人頭馬XO、路易十三等,名煙則是中華、三五等。
“有煙酒的價目表嗎?”記者問道。朱老板熱情地接待:“暫時沒有,不過價是死的,人是活的,煙酒質量好價錢肯定高。市場價700元左右一條的‘軟包中華煙’,回收價是400元-550元;市場價為150元的‘三五’,回收價是80元上下。如果一次性供貨數量多,價格還可以再提高一些。”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盡管禮品回收都打出“高價回收”的牌子,但實際都遵循回收價格約為原價40%的“潛規則”。目前市場上回收較多的煙、酒等商品,其中酒類的回收價格一般為市價的40%-50%,國產名酒比洋酒的回收價格要高。而禮品回收店回收商品后,再按照高于收購價20%-30%的價格出售,從中可獲取三成至五成的高額利潤。
經營:由“地下”漸成半公開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天津、濟南市內的不少居民聚居區都有這種禮品回收店,大有遍地開花的趨勢,可以看出禮品回收已走出“地下”,成為半公開的職業。
記者對位于天津市紅旗南路、西湖村大街、南市食品街附近的幾家禮品回收店分別進行了暗訪,發現這些店除價格上下浮動外,經營方式都相差無幾,經營者大多以住戶、小商店或賣煙酒為名,同時經營禮品回收。
天津南開區的朱老板說,他干禮品回收有不少年頭了,據他觀察,禮品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手頭有權的干部,二是企業老板。送禮品來賣的人看模樣通常像是他們的家人,另外還有一些年輕人花銷大、手頭比較緊時,就會從家里偷些禮品出來換錢。
行動神秘的禮品回收店,是否具有合法經營資質?天津市工商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經營者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時,其登記的經營范圍可能包括煙酒等,但具體到要求申請單獨從事煙酒回收這一行業的,目前還沒有人這樣做過,市面上的禮品回收店基本都是無證經營,都在查處、取締之列。
專家:回收經營亟待規范
沒有政府部門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禮品回收行業近年何以在各地迅速出現呢?
“禮品回收店是我國近年來新興起的行業之一,產生有其必然因素”,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對記者說,“中國講求禮尚往來,人與人的交流很頻繁,主要以物品為主。送禮者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要達到以禮品彌補人情的效果。收禮者自己消費一部分高檔禮品,剩下的如果轉送不出去,就想方設法加以變賣。單純從市場角度看,有人供給、有人需求,禮品回收店的存在無可厚非。”
但禮品回收業的興起確實助長了社會不正之風的蔓延,同時禮品回收店以超低價格收購禮品再進行銷售,沒有按照規定渠道進貨,屬超范圍經營,嚴重干擾了市場秩序。
羅澍偉認為,禮品回收店雖然只是散布于城市不起眼的角落,但卻涉及到廉政建設、市場秩序、社會治安等多個重大社會問題,加上禮品回收者只看煙酒質量,從不問來人的身份和物品來源,也給搶劫、偷盜等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便捷的銷贓出路。
專家呼吁,國家有關部門應對禮品回收行業進行調查摸底,并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加以嚴格規范,有效遏制“禮品回收”現象蔓延。新華社記者孫洪磊王志(據新華社濟南1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