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暗藏三大玄機 500年前是一家不可信
前天,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研究的新“百家姓”新鮮出爐。記者采訪了主持這項研究課題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他向記者介紹了中華姓氏的玄機。
玄機一 姓氏暗藏遺傳密碼
袁義達解釋說,中國長期以來姓氏隨男,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體,因此,Y染色體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樣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樣類型的Y染色體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
“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遺傳疾病只在同樣姓氏的人群中傳播,統計好姓名的數量和分布,對于研究人類遺傳學就有了很大幫助。”袁義達告訴記者。
玄機二 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國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果發現跟自己是同一個姓就會倍感親切,認為兩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上這并不可信,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說中國第一大姓‘李’,有些是來自‘嬴’姓,有些是來自‘趙’姓,唐朝時‘李’姓被李世民分賜給了開國元勛,甚至在后魏時期,鮮卑的復姓也有改成‘李’的。”
玄機三 中國姓氏最有內涵
袁義達說,實際上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姓氏傳承得像中國這樣完整而且有內涵。
袁義達解釋,比如,在日本明治維新前,只有少數的幾個姓,明治天皇為了改革,要求全國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幾年時間里,出現了8萬多個姓,而且沒有源頭及意義,多數是以位置名來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學者很難把日本的姓氏與人類遺傳聯系起來。
最新發現 河南有個“難”姓村
在這次調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發現,這些姓氏從來沒有被記載過,“過去看到時,還以為這些怪姓是因為筆誤產生的,但經過我們這次調查后發現,這些怪姓有其深遠的根源。”
袁義達給記者舉例說,在河南,研究組發現四個姓“難”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難”,當時研究組曾認為這個姓是筆誤造成,不具有統計意義,但韓國文化署聽說了這個消息后,異常驚喜,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到中國。
原來,“難”姓在韓國人看來,就是自己的根源,“他們告訴我,河南曾出土過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載一個鮮卑族官員的事跡,他的名字就叫‘難樓’,‘難’姓隨鮮卑北遷,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難江’,隨后,這些姓‘難’的鮮卑族才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因此,河南這些姓‘難’的村民就被韓國人認為與自己有很大淵源。”
新百家姓有無科技含量起爭議
主持完成這項調查的袁義達研究員說,與20年前的調查相比,這次調查的樣本范圍更大,涉及中國近40%的縣,而且幾乎都是使用漢字姓的地區。調查結果擺脫權貴的“優先權”,更接近中國人姓氏的分布現狀。尤其是中國人前300個常見姓氏的數據和分布地區,對于研究中國人Y染色體多樣性、疾病的分布、漢民族源流以及其他學科領域,都有可能提供新的線索和參考,具有極高的研究和實際使用價值。
但也有專家表示,不搞這個調查,新百家姓肯定能出籠,并且很簡單。全國第5次人口普查沒過幾年,全國有多少姓氏,張、王、李、趙等都占多少比例,分布在哪些區域,一目了然。一個通過人口普查數據幾分鐘就能“搞定”的事,用得著科學家們勞民傷財地調查兩年嗎?
更為重要的是,無論這次局部調查多么科學,結果肯定不如全國范圍的全面普查數據全面、準確。如,這次調查獲得姓氏4100個,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恐怕遠不止4100個姓氏吧?
這次調查的費用不會是小數目,如果用在更有意義的研究上,是不是會更好?科學家是寶貴的財富,但如果科學家兩年來干的活,遠不及一臺計算機幾分鐘干的活全面、準確,又是怎樣的浪費?公共資源不能共享,誰干是誰的政績,結果必然是重復勞動、勞民傷財。(據《廈門晚報》)
姓氏排行榜三大姓追源
第一大姓:李
李姓來源甚廣,有數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時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為姓氏,后傳為“李”。唐初開國元勛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16姓被賜予李姓,由此人丁大增,逐漸發展為中國第一大姓。
第二大姓:王
一般帝王的后裔稱王子、王孫,隨后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變化而來,最多的出于“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后。另外,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紂時比干之后,甚至古高麗國君也是王姓。
第三大姓:張
據《元和姓纂》中記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因此,相傳張姓源于黃帝,是黃帝的后代,張姓自漢代開始逐漸增多,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行有關,當時盛行“黃帝賜姓張氏”的說法,比如當時的道教領袖張角、張魯等。
三小姓探究
倒數第三姓: (音“亞”)
袁義達說,這個姓是研究組在安徽省渦陽縣和遼寧省彰武縣偶然發現的,共有2000人左右。有意思的是,這些人互相都沒有聯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來源,他們都稱自己是岳飛的直系后代,當年遭到秦檜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顛倒,組成了這個新姓。
倒數第二姓:死
據袁義達講,“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北部,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復姓發展而來,目前人數呈減少趨勢。
倒數第一姓:難(讀去聲)
分布于河南省,是由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的姓發展而來,原本是一種鳥類的名字,由于當時人崇尚鳥類,把姓起成了“難”,后北遷,大部分遷徙到了朝鮮半島,中國已極少存在。
最新數據中國共有4100個姓
袁義達告訴記者,實際上,對中國姓氏的調查早在20年前就曾經進行過,但當時調查的抽樣率很低,只統計了57萬人,找到了3000多個姓氏。“當時的抽樣率太低,因此結果并不可信。”
此次由袁儀達主持的研究課題調查人群數量將近3億,基本上涵蓋全國。“我們課題小組總共花了兩年時間,找到了4100個姓,并對人數進行了統計,我們也得到了很多縣市政府的幫助。”袁義達說。
相關鏈接姓的來源
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于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系。
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后,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系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
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系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
《百家姓》來源
《百家姓》是我國流傳時間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經》。《百家姓》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像一首四言詩,便于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
《百家姓》本來收集411個姓,后增補至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
除署名外由《新聞晚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