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是商人,如果將醫院變成商業機構,那就失去我們文化的優良傳統了;如果把自己等同于一個見利就貪的醫商,那就失去做醫生的人格了。
懸壺濟世一直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我知道,湖南岳陽一個老中醫今年已經104歲,仍在為病人看病,一生不抽煙不喝酒。因為他父親教導過他,你抽煙的錢可以多為窮人抓一服
藥了。也就是說,醫生是不以賺錢而以治病救人為目的的,所以有的醫生不但給窮人看病不收診金,甚至還施藥以濟人,但現在這個舊傳統正處于失去的危險境地。
“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是我們的新傳統,這種人道主義不但施之于同志,還要施之于放下武器的敵人。對敵人尚且要講人道,何況對自己的鄉親父老?但現在這個新傳統似乎也正在褪色。有些醫院目前是什么面貌呢?有些醫生如今是什么精神狀態呢?讓人不得不懷疑監督缺乏力度,恐怕必須全社會都來關注,或許才能有解決問題的希望。
最近,《新聞晨報》報道了一則非常離譜的新聞。說的是廣州市有位老伯,因為感冒咳嗽去某排名三甲的大醫院看病,醫生簡單檢查后就建議他住院。這位老伯大概還拿得出點錢,就交了五千元押金住了進去。三天以后,醫院要求病人做CT檢查與支氣管擴張切除手術。老伯覺得,很普通的小病竟然要這樣折騰,實在過分,于是就要求出院,結賬時總共花去4433元。這樣的高額收費,病人當然心有疑惑,仔細看了醫院清單,才發現這張清單完全是騙人的把戲。
先不說第一天的七項化驗就用了852元應該不應該,只說其中的一項大小便化驗,明明是住院三天以后才進行的,卻被列在清單的頭一天上,其次是這位老伯從來沒有吸過中心管道的氧氣,但清單上卻有這項費用,最最離奇的是,有一天竟然出現用了45支抗生素的記錄。而據專家說,如果一個人在一天里接受這樣大劑量的抗生素,是會一命嗚呼的。這樣的一張清單還有點誠信成分嗎?醫生這樣做醫院這樣做,已經將自己等同于一般惟利是圖的商人了。
醫生在中國歷來地位很高,所謂不為名宦就為名醫,一直是許多人的理想。在國外,醫生的地位也一樣高尚而且神圣。沒有人會將醫生與商人等同起來。中國人傳統上為什么要賤商,主要是倫理道德上來看的,因為商人為了追求最大利益,道德上有時就不得不有所虧欠。對利益的最大限度追求有時讓人不擇手段,甚至六親不認。即使在歐洲,中世紀以前商人的地位也是不高的,《威尼斯商人》就是對見利忘義的商人的嘲諷。
商人與商業地位的提高,是直到基督教新教出現以后才解決的,從此合理賺錢也變成不是不高尚的事業了。在中國,則是另一個概念使商人有了一些體面,那就是儒商的提法。不惟利是圖而且讀了點書的商人,就有人看得起他們,稱之為儒商了。至于為了謀利而坑人害群的商人,有一個不好聽的名字叫奸商,但卻從來沒有奸醫的稱呼,這就是說醫生一直被視為一個特殊的職業,這個職業決定了人的高尚品質,他的腦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治病救人,而不是救了人以后有多少進賬。
社會發展了,人的思想觀念也變化了,商人成為社會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職業,經商成為社會進步的必要行為,但不管如何,逐利與救人依然有性質的不同。因此,醫院與醫生都應該自重自律。醫院不是商業機構,醫生不是商人,如果將醫院變成商業機構,那就失去我們文化的優良傳統了;如果把自己等同于一個見利就貪的醫商,那就失去做醫生的人格了。(周振鶴 復旦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