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沛縣大屯鎮豐樂村黨支部書記張基生站在微山湖邊講述錯時收割的故事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
那動人的歌謠……”優美的旋律形象地勾勒出這一脈山水的溫情和詩意。
地處蘇魯邊界的微山湖堪稱日出斗金,可溫情和詩意經常被利益之爭取而代之。多少年來,兩岸民眾爭水、爭田、爭礦產;動手、動棒、動刀槍。據統計,僅從1953年起,湖區就發生大小沖突400余次,造成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矛盾甚至尖銳到尸體10年無法火化的地步。
進入新世紀,雙方鉚足勁頭發展經濟,微山湖兩岸的干部群眾走到了一起,互相包容,互相謙讓,自2003年以來,湖區已連續3年實現穩定
鎮有矛盾,村有糾紛,利益紛爭源于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動態邊界線
微山湖日出斗金。湖內有著豐富的湖田、湖產、水利、航運、建材等資源,湖區有上百億噸的煤炭儲量。無怪有人說,守著微山湖,不愁吃和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微山湖地區的人們勤勞勇敢,民風強悍,群眾尚武,豪杰輩出。抗日戰爭時期,湖區人民曾憑借特殊的地理條件,打得日本鬼子魂飛膽喪。過去數十年的經濟紛爭,群體械斗,集訪鬧事,也使微山湖地區成為遠近聞名的“矛盾特區”。
微山湖總面積達1200平方公里,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湖東岸主要是山東省濟寧市的微山縣,湖西岸主要是江蘇省徐州市的沛縣。1953年成立山東省微山縣時確定的江蘇、山東兩省在微山湖地區的邊界線以湖田為界。湖田隨著湖內水位的變化而變化,水位高的時候湖田就少,水位低的時候湖田就多,當地人通常說:水到哪里,哪里就是山東;水退到哪里,哪里就是江蘇。
動態的邊界線造成紛爭不斷,矛盾的范圍從湖田、湖產擴大到水利、交通、礦產、稅費征收、市場管理和社會治安。國家有關部門曾多次派出工作組前往調處,并于1967年、1984年兩度對湖區邊界進行了調整,但終因矛盾雙方堅持各自利益,微山湖地區始終未能平靜。
據統計,僅從上世紀90年代起,十多年間共發生惡性爭斗事件5起,造成9人死亡,多人受傷。
每當夏秋收種季節,就有頭戴鋼盔、身穿防彈衣的警察守在湖區,防止雙方農民械斗
慘痛的經歷不堪回首!
梅峰,江蘇沛縣大屯鎮派出所所長。2000年10月15日,讓他終生難忘。這天,是梅峰被派往大屯鎮派出所擔任所長的第一天。剛到所里報到,工作還沒來得及接上頭,就接到報案:湖區邊界發生械斗事件,死亡3名群眾。梅峰和干警們立即趕往現場處理。從此,湖區邊界的穩定就成為這位年輕所長的心頭之患。每當夏秋收種季節,梅峰就和所里的同志們一起來到現場,與山東微山縣的公安人員一起維持秩序,防止雙方農民因收割、栽種產生摩擦導致糾紛。梅峰知道,只要在這里發生矛盾就有釀成械斗的可能,就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乃至生命的損失。梅峰說,那些日子真的是提心吊膽,所有到湖區現場的干警都頭戴鋼盔,身穿防彈衣,危險自然不說,作為這個特殊地區的警察,只能預警在先、防范在先。
積怨要化解,生活要安定,經濟要發展。2003年4月,剛剛從省城到任不久的徐州市委書記徐鳴,在了解湖區矛盾后大為感慨:“徐州、濟寧是近鄰、是一家人,有什么深仇大恨不能消除,有什么問題不能協商解決?”
這一年,徐州、濟寧兩市各自組織的友好互訪團,兩市主要領導都向對方發出攜手共建和諧社會的信號。繼而,兩市簽訂了《關于聯防聯調共同維護邊界地區社會穩定的協議》,著手建立維護接邊地區穩定的長效機制。
官方接觸為兩地友好交流洞開了一扇門。
2004年8月,沛縣與微山縣締結為友好縣,雙方約定,兩縣黨政主要領導定期會晤。兩市的政法委則牽頭成立了由雙方司法局主要領導輪流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落實兩市共同建立的穩定協議。
“過去出了問題就與邊界掛鉤、與政府掛鉤、與政治掛鉤,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
領導之間的友好往來就能保證群眾不出問題?多年的積怨都能在瞬間化解?
微山縣委書記孔維民說:“誰也不能保證不出問題,關鍵是如何解決。過去出了問題就與邊界掛鉤、與政府掛鉤、與政治掛鉤,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了。”
沛縣大屯鎮豐樂村與微山縣付村鎮大卜灣村隔湖相望,湖田相連,是湖區發生糾紛最多、死傷群眾最多的村。在豐樂村黨支部書記、50多歲的張基生的記憶里,兩村村民除了打架從沒有往來。2003年的麥收前,張基生得到消息,有跡象表明今年小麥收割時雙方會發生爭斗。
張基生不敢怠慢,立即向大屯鎮報告,鎮長帶上副書記、派出所所長趕赴付村鎮通報情況、商議對策。雙方商定:今年麥收實行錯時收割,避免雙方農民正面接觸。由微山縣付村鎮大卜灣村先行收割,兩天后沛縣大屯鎮豐樂村再開鐮。
麥子收割了,沛縣的50多名公安干警和20多名保安把守著豐樂村的所有渡口,不允許一位農民提前介入湖區。連續7天,兩鎮的黨政領導披星戴月守在第一線,村民沒到,干部先到;村民撤了,干部才離開。就這樣人盯人,硬是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糾紛。而大卜灣村割麥時誤割了豐樂村的一部分麥子,也由付村鎮補償1萬元予以解決。這是雙方幾十年來第一次不用械斗解決經濟利益問題。
為了實現長治久安,2003年6月,大屯鎮與付村鎮決定在微山湖二道圍堰西側開挖一條1500米長、6米寬、2米深的生產界溝,劃定豐樂村和大卜灣村的生產界線。兩年多來,兩村群眾遵循雙方約定,再也沒有發生越界的生產行為和經濟糾紛。
穩定的日子一天天增長,可在湖區兩岸各級黨政領導的心頭還有一塊陰影揮之不去,那就是雙方都有因糾紛死亡多年的尸體沒有火化,這不僅是湖區穩定的隱患,也是消除隔閡的關鍵。
在1995年以來的4次糾紛中,共造成6人死亡。雙方受害人親屬都以緝拿兇手為由,不同意火化尸體。每到事件發生的“敏感日”和重大節假日,死者親屬就鬧著要抬尸上訪。
2005年初,徐州、濟寧兩市召開第五次蘇魯接邊地區維護穩定會議,專門就多年湖區糾紛死亡人員尸體處理進行協商,最終確定,互不追究對方,2005年5月底前各自火化遺留尸體,并由各自縣鄉財政出資撫恤死者親屬。
微山縣成立了60多人的工作組,并撥出50萬元專款用于火化尸體和撫恤死者家屬。沛縣縣委書記鄒徐文,親自部署,及時調度,安排專款,并要求公安及有關部門駐村處理。2005年5月底前,雙方均在協議規定的期限內,徹底解決了遺留尸體的火化問題。
都說微山湖日出斗金,可它并沒能讓兩岸人民致富,原因在于湖區沒有穩定和諧
紛爭牽扯了干部的精力,耽誤了群眾的生產,還得不時地接待上級調處矛盾的工作組。幾十年的爭斗沒分出高低,財力、精力都花在了處理糾紛上。基層干部形象地總結為:“管吃、管住、挨批評”。如今,在微山湖接邊地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發生,雙方都鉚足勁發展經濟。
沛縣把精力放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上,投資8億元的協鑫坑口電廠落戶沛縣,投資30億元的天成氯堿一期工程已經投產,投資20億元的60萬噸甲醇項目開工建設。2004年,全縣GDP實現106億元,財政收入6.3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4598元。同時積極引導沿湖農民減少對湖田湖產的過于依賴,利用池塘、圍網養殖魚、蝦、蟹等優質水產品和深加工。
穩定也使微山縣的經濟呈現跨越發展的勢頭,連續3年實現GDP每年增幅20%以上、財政總收入增幅50%以上。在微山縣,村村通上柏油路、自來水,通上電視、電話和班車。農業稅全免,縣、鄉、村干部和機關工作人員、教師工資全由縣財政統籌,僅此一項就走在了濟寧市12個縣(市)、區的前列。過去微山縣以窮亂出名,外出讀書的大學生很少返鄉。從2003年起,大學生們看到家鄉的希望,紛紛回鄉發展,僅2004年,返回微山縣工作的本科生就達150余人。
對抗變對話,冤家成兄弟。2004年,沛縣在連接微山縣的重要通道──沛縣16K至二級壩地段,投資近千萬元進行了拓寬改造、橋梁修復工程,雙方的往來通行更加便利。
雙方共同建立的邊界地區的47個卡點、53支農村治安巡邏隊也活躍在地區穩定的前沿。2003年以來,徐州、濟寧已互通維護穩定的情報信息200余條,串并案58起,破案46起,湖區社會治安大為好轉。(本報記者
王楊)
《華東新聞》 (2006年01月06日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