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厚(左)和松梅村黨支部書記林茂青在交流香蕉種植情況
中新網1月4日電
新華網消息,陳蘇厚現在已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住在遠離城市的一個只有17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中。像村里的其他農戶一樣,陳蘇厚的屋前有一塊菜園子,種著白菜、蘿卜、豆角等10多種蔬菜。
不僅當地村民熟悉這位70歲的老人,在中國最南端的海南省,他也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
他曾經有著特殊的身份:1990年至1997年,陳蘇厚是海南省主管農業的副省長;此后,他又擔任了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2003年,他離開領導工作崗位,辦理了退休手續。
目前,中國大約有1540多位像陳蘇厚一樣的退休副省、部級以上高級干部,他們大都生活在大城市的干部休養所里,擁有良好的醫療保健服務和許多其他生活上的便利條件,有不少人在退休后繼續擔任名目繁多的社會組織的顧問。
然而,陳蘇厚卻選擇了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2003年退休后,他和老伴一起離開了省會城市海口,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海南省臨高縣南寶鎮松梅村,當上一名普通農民。他身體力行改變家鄉面貌,亦欲改寫中國退休高官的生活定式。
“我18歲參加工作,從小官做到大官,一直都是分管農村、農業工作,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陳蘇厚說。“退休后選擇在農村還是城市生活,可以說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我熟悉農民,喜歡農村生活的自由和隨意。”
他承認,回歸農村,最初的想法是遠離名利、親近自然,在淡泊平靜中度過晚年。可是,當他回到家鄉的時候,看到的松梅村仍然是一個貧困落后的地方:村民大都依靠種植水稻為生,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人民幣左右。貧窮的農民還沒有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村里垃圾成堆,甚至沒有一間廁所。松梅村村民林茂青告訴記者:“過去,外地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松梅村。”
此情此景,令陳蘇厚改變了獨善其身、安度晚年的想法。
在擔任海南省主管農業的副省長之時,陳蘇厚使海南農業和農村的落后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致力于推動海南省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種植業,創造了海南省農業產值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幅度的奇跡,許多農民因此擺脫了貧窮的生活狀況。目前,海南省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熱帶水果和冬季蔬菜的供應基地。
如今,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家鄉。一個小村莊因為他的到來,改變了貧窮的命運。
為增加農民收入,2003年,陳蘇厚開始動員村民種植香蕉,他說服了7家農戶,并組織成立了一個互助性質的香蕉合作社。他幫助香蕉合作社獲得了南寶鎮信用社的小額貸款,還請來省農科院的專家,免費教村民香蕉種植技術;香蕉收獲了,他又聯系了香蕉種植公司,代銷農民生產的香蕉。
7戶農民種植的54畝香蕉,當年收入38.4萬元,還清了6萬余元貸款;第二年,參加香蕉合作社的農戶發展到79戶,松梅村農民種植香蕉收入達到了300萬元;2005年,全村家家戶戶都種上了香蕉,成了遠近聞名的香蕉種植專業村。
在陳蘇厚的引導下,松梅村的橡膠、反季節蔬菜種植業也發展起來,這個原來負債累累的貧困村,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人均純收入在三年里大約增長了一倍,現在全村農戶在銀行有了110萬元的存款。
松梅村逐漸富裕起來了,陳蘇厚又帶領村民完善生產和生活設施,開展生態文明村莊建設。村民林茂青介紹說,陳蘇厚三年來組織大家辦了許多事情:筑橋鋪路、修建水利設施、改造電網,還興建了農貿市場、衛生院和文化活動中心......
農民的生活條件和方式悄悄發生了變化,現在,全村家家都建有廁所和沼氣池;村里不僅擁有文化活動中心,還修建了公園、球場和露天戲臺,并辦起了幼兒園和小學,水泥道路也通到了家家戶戶。村里還建起了垃圾站,垃圾車每天在村里巡回收垃圾,每家農戶一年只需交十多元清潔費。
村民們說,陳蘇厚回到了農村成為農民,卻使松梅村的農民開始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周正平 趙葉蘋)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