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平安夜過后,經過清潔工人的打掃,城市又恢復了往日的清潔。然而,想到圣誕的“瘋狂”與春節的“冷清”,一些學者們開始了他們的憂患行動——甚至,國內一些學者還發出了《保衛春節宣言》!
信報記者 宋 尾/文
“過年是美好的記憶,這份記憶在逐漸消失嗎?我們還會過年嗎?”近日,
河南民俗學家高有鵬教授在自己撰寫的《保衛春節宣言》里質問。
悲觀與樂觀,兩種態度的對比
2005年12月13日晚,高有鵬在河南大學作了一場題為“保衛春節宣言”的報告。他認為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質遺產”,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下,應注重對它的“保護”。
高教授首先闡述了當前世界各民族都在對本民族文化進行搶救。譬如,今年韓國人搶先一步,申請了“端午祭”世界文化遺產,對中國產生了極大震動,也暴露了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尷尬。
高教授表示,“年”是我們民族對豐收的紀念,是我們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標志。春節作為希望的象征,是整頓一年情緒,向美好未來重新出發的最佳時機,應該引發對年和春節的特殊認識。
“過年是對人類情感記憶的特殊紀念。但‘欲滅其國,先滅其史’,面對西風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滲透,我們必須樹立傳統民族文化意識,從現在做起,從小事作起,保衛春節,保衛傳統文化遺產。”高教授表示,保衛春節并不是要回到以前的特殊日子,而是要自覺地對民族文化尊嚴進行維護。
然而,這場“保衛春節宣言”的報告會似乎并沒有引起多大波瀾。據到場的河南媒體同行稱,報告會會場里只有百十個人。聞訊趕來的某電視臺攝影師因為考慮拍攝效果,不得不示意幾個學生坐到主講人身后空蕩蕩的椅子上去補白清淡的背景。
與高教授的憂心忡忡形成另外一種對比的是,2005年初,中國文化部部長助理丁偉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春節即將成為國際性的節日。
如何將春節發展成為超越民族界限的普天同慶的節日,是丁偉和同事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丁偉認為,春節發展成國際性節日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他認為,經濟全球化推動了文化的多樣化和多元化。春節是具有強烈中國民族色彩的節日,濃縮了中國幾千年文明的豐富內涵,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外國人。
此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習俗,春節不帶任何政治色彩,體現的是人們對春天的期盼、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對家庭的熱愛、對友情的珍視。它是人性的回歸,體現人本思想,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賞。
傳統節日興盛與否,與民族自信心有關
還來不及為丁偉的宏圖愿景而興奮,因為目睹了“中國式圣誕夜”的瘋狂,眼前的一切似乎更容易使我們傾向于高有鵬的悲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確是日益走向邊緣化了。
詬病最多的就是“年味”少了,其次就是“節日經濟論”。例如馮驥才就曾對此發表看法:假日和節日不同,假日是一種公民的福利,沒有文化內涵,隨便怎么過都行。但節日是有意義的,是有文化內涵的。所以再講經濟,也不能把最應有“中國特色”的春節當成經濟的奴隸啊。要從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層面上“過”年,留住文化味。
還有,“我們的節日,道具太少,符號太抽象”——盡管可能有很多文化內涵,但由于沒有道具符號,就漸漸失去了大眾的記憶。
上述看法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并不在這里。比如端午節的“道具”、“符號”難道還不夠明顯嗎?而“年味”,更多也只是圍繞“一串鞭炮的宣泄”;至于經濟,似乎也不能成為春節式微的理由。
西南大學歷史系卞兆明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不愿輕易對此作出評判。但是他認為,這與國民的心態和經濟狀態有關。
同時他也謹慎地認為,春節還不至于淪落到需要被保護的地步;不過,春節也不大可能成為國際性的節日,形成全球矚目的“強勢文化節日”。
卞教授稱,對傳統節日的保護狀態應該分為兩種:一是被動的保護;極端封閉、完全排外。二是主動保護,也就是前面高教授的觀點。
但是,卞教授認為,高教授大可不必如此悲觀,而且對于處于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傳統節日在今日的處境,他認為,“這是一個我們必然要承受和經歷的過程”。
“真正的大國,是能夠以自己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輻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國家。”這是上海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許紀霖先生的觀點。
保護還是創新,這是個問題
在中國任何一個大城市,建筑已經全盤西化。我們很少可以看到真正有自己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從《無極》開始,電影也已經“國際化”起來了;現在,傳統的“過年”、“過節”——我們民族重要的文化標志,傳統習俗和禮儀被國人慢慢淡忘或拋棄,漸漸缺失了它本應具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宣泄”的作用。
“在經歷數次的中西文明大碰撞,并無數次選擇自我懷疑和放棄之后,我們才猛然發現,一個辛辛苦苦構筑了幾千年的信仰、道德、倫理和文化認同幾近崩潰,傳統價值觀已經難以干預我們的文化生活,甚至從我們的文化生活中退場。”卞教授如是說。“當然,這一切都不可能是常態,它是每個轉型國家難以繞過去的必要經歷。”
因為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傳統的民間文化走向相對邊緣,變得容易消散,所以彌足珍貴。從某種意義上說,春節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然而對于很多崇尚自由、輕松和時尚的年輕人來說,這種記憶太多太遠,“不切實際”、禮節太多,也就使春節變得神圣,變得沉重,變得不受歡迎。而當中國的春節文化處在這樣一個尷尬的位置時,一定意味很多美好的東西正在逐漸的喪失。
不過卞教授也表示,春節在他看來沒有那么弱勢。“看看春節期間飛機、火車和汽車上回家過年的人,這簡直是世界上最強勢的一道風景”。所以“我們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事實上,哪怕在隱然以西方現代文化領袖自居的美國,其國人也不得不承認春節對于中國人特別的文化意義。布什總統在對美國華裔人民進行新年祝福時就說:“農歷新年是感恩與歡慶的特別時刻。自古以來,農歷新年一直是家人辭舊迎新的時刻。在歡度新春佳節之際,諸位也在發揚繼承你們豐富的文化傳統,確保你們的家庭價值觀、信仰和對傳統的珍視世代相傳。”
而韓國江陵市市長在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時也如是說:“如同人有家鄉,文化來源于民俗;正如家鄉有情,民俗這一多樣性的根源,必須受到尊重。”
韓國在某些方面是個好老師,他們深知“最地區性的才是最全球性的”。但愿,我們不會只有等到經濟足夠強大的那天,才懂得回頭來尋找那些民族自身“最好的東西”,也就是孔子所說,“禮失求諸野”。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