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26日說,2006年鐵路春運,以農民工為主體的臨客硬座票價不上浮(直達特快臨
客除外)。王勇平表示,實行臨客硬座票價不上浮,并不是鐵路客運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不需要在時間和空間上分流旅客,而是為了體現黨和政府對農民工的關懷。
與往年說一不二的漲價相比,“臨客硬座票價不上浮”當是一種進步了———對于弱勢的農民工群體來說,這看起來是一條不錯的消息。鐵路不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關懷已成“春運主流”的農民工,體現出作為關乎“國計民生”部門的公益性。
但是,在“不上浮”背后,還有著一層意思:除了臨客硬座票價不上浮之外,其他的票價都是要上浮的。也就是說,鐵路票價漲還是要漲,如何漲,鐵路部門有著自由裁量權。在鐵路的客運成本及價格構成、鐵路經營盈虧狀況、鐵路勞動生產率水平、員工工資福利等不透明的情況下,票價上漲難道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嗎?關懷農民工的公益成本,是不是會由買漲價票的其他乘客埋單?建立在眾多人利益被剝奪基礎上的公益,是否僅僅是一種“公益幻覺”?
公眾與鐵路部門的博弈,其途徑無非是聽證會。3年多前,鐵路價格聽證會倒是舉行過一次,這是第一個公開召開的全國性價格聽證會,聽證會“一聽定終身”:“部分旅客列車票價實行政府指導價方案”經聽證確認之后,漲價從此成為鐵路部門的自由。春運期間,空調列車票價可在20%、其他車票可在30%的幅度內上浮;暑運和“五一”、“十一”期間,硬座票價可在15%、其他席別票價可在30%幅度內上浮……鐵路價格在運輸黃金季節上漲從此名正言順起來。
而按照《價格法》的規定,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等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應當舉行聽證會。由政府主管部門主持,征求消費者、經營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一聽定終身”的做法,并不合乎法律規定。
春運一漲價,輿論總會發出如潮的質疑聲,人們憤怒地質問:鐵路價格是不是定在邊際成本上?為何價格上漲而服務卻下降了?質疑如此之多,可見公眾對鐵路價格上漲的不滿意,而“關懷農民工”的所謂公益,顯然安撫不了民意。
按照經濟學理論,壟斷企業隨意漲價,即使其將所賺的超額利潤全部上繳財政,并完全用之于民,這對整個國民經濟仍然是不利的。因為價格扭曲必然會導致資源配置的失當。而現實是,某些壟斷企業不但在事實上可以隨意漲價———聽證會形同走過場,而且并沒有將利潤全部上繳財政。拿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的話說,就是“現在國資委最大的權沒有落實,就是收益權”。
從這個角度來看,遏制壟斷企業的漲價沖動極有必要,人們不能為鐵路部門制造的“公益幻覺”所迷惑。 (孫立忠)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