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法制晚報》“評論速讀”欄目的幾位時評作者批評了我,說我在廣州性文化節上講“廣州婚前性行為達86%”是不對的。本人寫了一篇文章答辯幾句。
第一,批評文章說,我的數據是網絡調查數據。的確,我引用了在網絡上看到的這個數字,但是這個數字并不是來自網絡調查,而是計生系統在前幾年實施強制婚
檢時做的。
第二,批評文章說,86%是“故作驚人之語”。86%的確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但我只是老老實實地引用了它,所以不是我“故作驚人之語”,而是這個數字本身驚人。
第三,批評文章說,“這個數據將絕大多數廣州女性放到可悲的地位上”,對此,我不贊同。為什么有婚前性行為就“可悲”呢?在北歐國家,婚前性行為比例達95%到99%,他們不是活得好好的嗎?我并不認為廣州因此很“可悲”。
最近,我在新浪文化頻道還真做了一個網絡調查,參加者已過3萬,其中有過婚前性行為的達到80%以上。當然這回真是網絡調查了,我在引用時會如實說明的。
我認為網絡調查容易造成的系統偏差是:一、較平均年齡年輕;二、較平均教育程度高;三、較平均社會經濟地位高(至少要能上網)。這些偏差當然要考慮進去。考慮了所有這些因素之后,我們肯定不能從中推出“中國人有過婚前性行為的在80%以上”的結論。李銀河(社會學家)
編后:
婚前性行為肯定是不符合中國傳統性道德規范的,至于如何看待這種傳統,學者和百姓、不同年齡段和不同經歷的人都會有不同看法。不過,能把性問題放在桌面上進行理性的、科學的討論,這無疑已是一種不小的進步。
至于網絡調查偏差的原因,我想李老師還遺忘了一點:躲在ID后面的人常常會信口開河。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