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爐煤灰是污染較重的工業廢渣,膠南市易通熱電公司投資4800萬元新上一條煤灰空心磚生產線和一條硅鈣瓦生產線,不但一舉解決了污染問題,變廢為寶,年可綜合利用煤灰14萬噸,實現銷售收入8000萬元,而且通過生產粉煤灰多孔空心磚及系列建材來代替被國家禁止使用的粘土實心磚,年可節約耕地80多
畝。這只是膠南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
“城在綠林中,鬧市聞蛙鳴。”這是對膠南市生態城市建設最真實的寫照。膠南123公里的海岸線外延500米內,不見高樓大廈,惟見草青樹綠,即便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帶,也是樓少樹多,綠色奪目。“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等稱號告訴人們,綠色已成為膠南的靚麗品牌,良好的生態環境正為膠南經濟帶來無窮活力。
建設未動,規劃先行,設計前瞻,這是膠南市生態城市發展的總體指導思想。他們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對重點園區和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了整合提升,編制了《膠南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分三個階段到2015年建成生態城市。他們與眾不同的理念是,在總體規劃上,以綠色為整體,以建筑為個體,充分尊重自然地貌。在這一理念導引下,植樹造綠成為該市生態建設的核心,市財政每年投入林業建設的資金達到4500萬元以上,實施了迎奧運大環城林帶、成片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海防林帶、綠色通道建設和城市生態綠化工程。近3年來,全市新造林30萬畝以上,80多萬人共擁有80多萬畝林,人均一畝多,森林覆蓋率達到40%。
這么一大片綠色財富,該如何去管護?今年夏天,膠南遭遇了十年不遇的森林蟲害,當地財政隨即出現了一項奇怪的開支———捉蟲費。原來松毛蟲爆發時,政府倡導不用農藥,而是發動群眾科學捉蟲,財政專項支出100多萬元,從群眾手中收回幾萬噸害蟲。這樣,不僅80多萬畝林木順利渡過蟲害關,松毛蟲經過漚制還變成高效有機肥,價值是購蟲費的3倍。農業循環經濟理論在這里得到了實踐。
建設生態城市,膠南舍得投入,更甘愿舍棄。他們不但在市區拒接污染項目,在鎮村也是如此。膠南市規劃的沐官島水庫,設計庫容1.2億立方米,其流域涉及6個鎮,面積559平方公里。為保護寶貴的水源地,膠南市規定流域范圍內嚴禁污染項目。同時,限制高農藥、化肥使用的農業開發和生產,而重點發展林果、桑、茶業。這一做法,被近日到膠南考核驗收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的專家組充分肯定。
植樹造綠、保護濕地,膠南舍得大片土地,而引進項目,膠南則惜土如金。過去全國各類開發區風行的時候,膠南也只設立了一個開發區,所有村、鎮引進的項目都在這一個開發區落地,避免了村村鎮鎮建設開發區而引發的各種弊病。國家土地政策收緊后,膠南更是通過創新土地使用形式,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他們建起通用廠房,使工廠集中在園區內,工廠之間再也沒有劃界的圍墻,整個園區實行統一的物業管理。
這一嶄新的模式創造了三贏的局面。對膠南市來說,土地利用率提高了數倍。廠房由過去的一層增加到四層,容積率由過去的0.6提高到1.6,400畝地可以容納80至100個項目,提供2萬個就業崗位,平均每畝土地吸納的資金超過300萬元,也是過去的數倍。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產業集群密集區,有利于形成更大的產業輻射。對企業來說,則減少了投資、節約了時間、降低了成本。企業不用在建廠前期再投入巨額資金建廠房,只需租賃現成的廠房,拉來設備、插上電就可以開工。對社會來說,則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益。通用廠房,水、電、氣、路,幾個統一,使資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園區內統一建起了生活區,既使入園的各企業員工有了自己的家,又降低了城市交通壓力,也使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
膠南人深知,膠南的優勢在環境,潛力在環境,未來發展系于環境。為此,膠南不斷加速產業生態化和環保產業化進程,發展清潔生產貫穿于整個產業鏈的循環經濟,實現環境與發展的統一。一方面,按照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對產業進行調整和改造,抓住青島經濟重心西移的歷史性機遇,重點圍繞“三大特色經濟”和“四大工業基地”,全力承接全球性的產業轉移浪潮,實現膠南工業化的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在橡膠、化工、造紙、食品等污染較重的傳統產業中,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將“資源———產品———廢物排放”的開放式經濟流程轉化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式經濟流程,實現資源的減量化、廢棄物的資源化。
一分環境投入,三分經濟回報。2003年至2004年,該市財政收入連續以兩個37.8%的速度增長,兩年凈增4.1億元。膠南生態城市建設實現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保護的和諧統一,譜寫出一曲山海間和諧的生態樂章。
本報記者 韓軍營 本報通訊員 劉濤 祁曉 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