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飛
12月20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現在北京行人在街上,多是瞅準了車與路之間的縫隙就小跑著過馬路,全然不把紅綠燈當回事,更把交通法規踩在了腳下。報道列舉幾起行人無視交通規則和社會公德的事例,其中最讓人不可思議的莫過于大學生之所為。北京科技大學管莊校區門口的紅綠燈等于虛設,大學生們
過馬路瞅都不瞅一眼。記者問一個大學生,亂穿馬路是不是有失公德?回答竟是:“大家都亂穿馬路,說不上不講公德!
正如報道所言,行人無視紅綠燈并不是北京特有的風景,這是在中國的大街小巷都隨處可見的鏡頭。大學生亂穿馬路的散漫現象也非北京獨有,各地亦然,譬如南京的情況就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南京某名牌大學為例,該大學的教學區與生活區兩門相對,中間是車流、人流不息的大街,兩個大門旁均豎著紅綠燈,專門警示師生出入過往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規則。筆者的寓所與該校毗鄰,大學生的散漫情形天天必見:他們沒有過馬路瞧紅綠燈的習慣,隨心所欲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或男女勾肩搭臂,或三兩交頭接耳,或成群成團“泉涌”(開飯時間),更有甚者,自行車、電動車“出門――過街――進門”如入無人之境,屁股欠都不欠一下……我想,無論誰瞧見了這般情景都難免失望、悲哀――這就是我們的大學生?我們的大學生就是這種素質?!
也許有人會說,國民公德水平普遍不高,大學生散漫一些可以理解、原諒,無須苛求。此言差矣!要知道,大學生畢竟是“高知識群體”,“天之驕子”,時代進步的象征,民族振興的希望。盡管而今大學生日漸增多,但人們對他們的期望之情依然如故。所以,北京那位大學生所言“大家都亂穿馬路,說不上不講公德”,讓人特別驚詫和心痛。大學生們不應以國民公德水平普遍不高為由放縱自己,社會也不應以此為由對大學生懈怠要求。不然,那豈不要“一代不如一代”,而我們所期望的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大學生群體散漫、公德滑坡誰之過?這固然有歷史大背景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使我們國家為之蒙羞,但最該受到拷問的,應該是高校。人們會用最通俗最淺顯的一句話反詰:“你們是怎么教的,怎么管的?”面對如此問話,我們的大學校長和大學教授們難道不面紅心愧?到了必須深思反省的時候了。
高等院校是培養精英、人才的“圣地”,其目標是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傳授其專業知識,更應教其如何“為人”“做人”。現在有些高校恰恰疏忽乃至缺失了這后一項,“教書不育人,授業不教德”,疏于管理,放任自流,以至有的大學校園丑陋怪惡現象叢生,打架斗毆、賭博吸毒、嫖娼賣淫、洗鴛鴦浴、爭當“小蜜”、“二奶”……(這類案例媒體時有披露)。再以上述南京某名牌大學為例,學生群體散漫、無視交通規則的現象,一年年延,一屆屆傳,陋習年代深久,難道該校的頭頭腦腦、導師、教授都沒有看不見?不是沒看見,而是熟視無睹,不當一回事。這種對學生、對社會極端不負責任的態度,應該受到良心的遣責(如果他們良心發現),更應該受到行政的追究和懲罰。
《中國青年報》的編后短評寫道,“遵守交通規則真的那么難么?”“不過,這個世界并不缺乏有自制力的榜樣,不管是在遠方的歐美或者近處的日本,你都能看到另外一種‘馬路風景’:規則為上。”我們一貫自稱文明古國、傳統美德源遠流長,然而“自制力”和“公德性”卻遠不及歐美和日本,豈不汗顏?在共和國的相當長的歷史時段,文明循規曾經統統被貼上“封、資、修”標簽、批倒批臭,應該說這是我們國民公德素質整體缺憾的根源之一,必須全面矯枉反正。公德缺憾如不盡快彌補,再“老牛破車”下去,恐怕經濟也騰飛不到哪里去,即便起了“翅”,也難以持久,畢竟國民的道德水平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而要提升我們的國民道德水準,關鍵靠狠抓教育,大學教育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為讓所有的高校都能切實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抓好德育,應將大學生的德育狀況作為一項“剛性”指標列為高校考核的內容,“大學排名”也不能忽略這一項,有必要實行“一票否決”。只有這樣,才能激勵大學的“當家人”們念念不忘抓好德育,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有道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