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我市通過對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大力調整,取得了不斐業績。一是企業改制步伐加快。目前市屬工交企業改制率已達90%,商貿企業改制率已達98%。二是國有資產總額持續穩定增長,戶均企業國有資產規模翻番。三是資產運行質量提高,前10個月26家市管企業累計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6.31%。
五年
調整,成績有目共睹。但市國資委負責人指出,目前我市國有經濟仍存在產業布局過于寬泛、產業資源分割、產業集聚效應較差以及企業改制形式相對單一等問題。對此,市政府日前發布《關于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的意見》,力圖通過新一輪調整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國有經濟更為健康的發展。
總體布局
推動“三個集中”,實現“三個優化”,是該《意見》確定的我市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
三個集中,即國有經濟向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產業、公用事業領域集中,向高新技術產業、優勢主導產業集中,向品牌企業、大型骨干企業適度集中。三個優化,即優化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產業領域的布局,優化國有資本在產業內部的分布,優化國有資本在企業內部的配置。
在推動“三個集中”、實現“三個優化”的基礎上,《意見》明確了2010年我市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的基本目標———
國有經濟分布的行業大類由71個減少到45個左右;企業國有(集體)資產額由目前的450億元增至約600億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由3.57%提高到6%;培育和組建10余個具有較高品牌知名度、營業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集團和具有較強投融資能力、資產總量過百億的投資類企業;大企業實現發展的品牌化和國際化,中小企業實現社會化改造和屬地化管理,困難企業加快退出市場;企業主業原則上不多于3個,產權鏈條不超過3層,突出主業發展,提高運營效率。
進退有序
毋庸置疑,我市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既應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又應關注城市發展和公眾利益;既應提高國有經濟的發展效率,又應關注職工利益和社會穩定。為此,《意見》按照“進而有為、退而有序”的原則,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調整任務。
首先,是立足于完善基礎環境、保護公眾利益和構建和諧社會,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其中,在城市基礎設施領域,要積極推行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合作投資運營的模式;在市政公用事業領域,要形成國有經濟控制基礎資源、多種經濟成分有序競爭的格局;在廣電、新聞出版、報紙等行業領域,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資產運營模式和企業運行機制;在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領域,要按照國有經濟重點保障基本服務、吸納社會資本投資運營的思路推進調整。
其次,是立足于推動產業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
力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發揮國有經濟的引導帶動作用。在我市國有經濟具備一定產業優勢的家電電子、化工橡膠、鋼鐵、飲料食品、機械裝備等行業,要引進戰略投資者對現有大型骨干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培育市場競爭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大企業大集團。同時,國有資本要以相對控股的形式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我市產業升級。
第三,是立足于公平正義、社會穩定和規范運作,實現國有經濟有序退出。我市重點發展產業以外、屬于一般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要實現產權多元化和國有資本有序退出。與此同時,通過土地變現分流安置職工、依法規范破產等形式,加快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的步伐。
創新推動
近年來,青啤公司與AB公司戰略合作、青島港三國四方合作等一批項目的成功運營,有力推動了我市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在《意見》中,圍繞創新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我市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推進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制定國有資本收益管理制度,確保及時足額收繳,嚴格國有資本收益支出審核,按規定投向我市重點產業領域。
組建綜合性國有資產營運公司,推進國有資本的市場化運作。按照“依附政府、市場運作、吐納股權、融資發展”的定位,組建我市綜合性國有資產營運公司,搭建產業資本市場化運作平臺,實現國有資本“有進有退”。
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并購和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重組,并在資產處置、債務處理、職工安置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提供相關政策支持。
加強法制建設,規范推進調整。研究制定《青島市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制定國有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管理、投資監管、國有產權交易以及企業改制等規范性文件,為依法規范推進調整提供保障。
本報記者 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