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培建院士在演講時打比喻說,如果宇宙歷史相當于一年,那么人類文明不過1小時(圖中日期皆為比喻說法)。胡楊/制圖中國月球探測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葉培建院士在重慶大學激情演講,透露月球探測計劃最新進展
本報訊
“到2007年‘嫦娥奔月’后,我們歡迎葉培建院士再來重慶大學分享成功的喜悅!”重
慶大學的學子們昨天用一陣高過一陣的掌聲表達自己心中被激起的民族自豪感,同學們徹底被征服了。昨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為重大上千學子作了一場題為《航天技術與中國航天》的激情演講,他表示,我國擬于2007年4月18日前后加減一天發射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地定于四川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月球探測計劃分三期
據葉培建透露,我國的深空探測計劃第一步就是月球探測,整個月球探測計劃將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計劃在2007年4月發射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第二步,將在2012年左右由著陸器帶著月球車到達月球表面,實現登月;第三步,在2017年左右,進行月球采樣,探測器將帶著采集的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一號”擬于2007年發射。
葉培建表示,我國目前的深空探測計劃中尚無載人登月計劃,但火星探測計劃正在論證之中。據他透露,目前“嫦娥一號”已完成方案設計和初樣設計,如果不出意外,我國將于2007年4月18日前后加減一天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實現“嫦娥奔月”夢想。
航天就在我們身邊
“天氣預報需要衛星云圖,打手機離不開衛星通訊……”葉培建用平易的語言分析了航天技術為人類社會帶來的的四大資源:高位置資源、礦物資源、信息資源、政治資源。
“航天離我們并不遙遠,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葉培建表示,要解答宇宙的形成、生命的產生、外太空智慧生命的探索,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對深邃的天空進行探測的基礎上。航天技術的發展對解決地球日益加大的能源危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意義重大。“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開創了我國探索外層空間的新紀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衛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未來向月亮要能量
“月球上已知有100多種礦物,其中有5種是地球上沒有的。”葉培建院士告訴同學,“嫦娥奔月”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以后解決地球能源來源做準備,“以后的能源發展主要靠太陽能和核聚變能量,如果把地球上的氦3都收集起來用于可控核聚變,也只能給美國提供半年左右的電力。”
“月球上有豐厚的氦3儲量,如果把月球上的氦3開發出來,最保守估計都可以給地球提供500年的電力供應。”機械學院的小唐和其他同學一樣,都對這樣巨大的能量大吃一驚,“以后我們用的電都來自月球了!”
“神三”發射前因插頭返工
葉培建院士透露,在“神舟三號”即將發射前,工作人員發現“神舟三號”的一個插頭存在問題。為了保證發射,有人提議更換插頭就算了。但“神舟三號”最終是被運回了北京,拆卸后進行徹底檢查,重新生產了一批零件進行更換。
“‘神舟五號’著陸的偏差有10公里,‘神舟六號’的著陸偏差只有1公里。”葉培建院士告訴同學,我國的航天著陸場設計了100公里,這樣的偏差已經是非常微小的了。院士邀重大學生投身航天
“重慶大學的很多專業都涉及到了‘十一五’規劃最需要的航天人才范圍。”葉培建院士在講座后鼓勵同學,“用成功報效祖國,用卓越鑄造成功!讓我們一起共創中國空間事業的美好明天!”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每年都會吸收400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葉培建院士的講座深深打動了在場大學生,不少畢業生當即對投身祖國空間事業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葉培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專家。他是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中國月球探測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學與深空探測飛行器領域首席專家。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由本報記者戴宇采寫
女航天員肯定不會駕“神七”
據東方早報12月19日報道12月18日上午10時,中國航天部專家、“神舟”系列主創人之一———王慶仁在沈陽講述并揭秘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研制工作的現狀。
王慶仁告訴記者,“對于‘神舟’七號,我們可能會派一個團隊上去‘度假’,但是無論幾人幾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完成一項人類出艙的使命,也就是說‘神七’人要出艙,進入太空。”
“神六”之后,媒體一直熱炒的話題之一就是“神七”會出現一位女航天員,但王慶仁明確告訴記者:神舟七號一定不會有女航天員出現。
王慶仁透露,“‘神六’總花費是9億元人民幣。‘神七’的花費應該少于‘神六’。因為我們對于‘神舟’系列航天技術的主體研制工作已經完成,所以‘神七’是在已有基礎上的研制,花銷會相應少很多。”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