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6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14日發表馬丁·沃爾夫的文章稱,世界經濟正經歷一場革命,在中國的率領下,亞洲回到全球事務中心的歷史地位,全球開始感覺到龍的呼吸。
文章說,東亞和南亞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總數超過33億,是當今高收入國家的3倍多。當今全球化背后的兩大驅動力——通信成本大幅下降和
全球市場開放,使這些人口數量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倍增。
大量廉價而勤奮的勞動力進入世界經濟后,在經濟學看來可能會產生何種后果呢?答案包括:勞動密集型商品和服務的相對價格,將在全球范圍內下降;大宗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升,尤其是在大宗商品的需求受工業化影響最大的地區;相對于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非熟練工的價格將下降;全球競爭加劇。
伴隨著相對價格的巨大變化,全球的收入分配也會產生巨大轉變——從消費國轉向儲蓄國。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全球的儲蓄過剩、外部“失衡”的加劇,以及格林斯潘先生著名的利率之謎。
文章指出,從這個角度看,世界經濟有六大奇特的特征,包括中國出口增長向世界提供大量廉價產品;大宗商品價格在長時間不景氣之后大幅飆升;在向國際競爭開放的部門中,競爭激烈程度加劇;高預期儲蓄造成了極低的實際利率;新的調整挑戰已出現等。
文章說,“讓我講得確切一點。我并不是說,目前的變化主要是中國崛起的后果。例如,許多證據表明,對熟練工需求的上升,更多的是受到技術、而非貿易的推動。同樣,中國的需求也并非造成石油需求猛增的唯一原因。”
作出上述限定是必要的。然而,一些極為重大的事情正在發生。大約500年前,歐洲開始了長期的興起過程,達到了卓越的地位。過去200年,歐洲和它最成功的殖民地美國主宰了世界。直到二三十年前,日本單獨挑戰了它們的地位。隨后,香港、新加坡、臺灣、韓國都取得了繁榮。現在,巨人們行動了。
文章最后指出,這些大國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將改變世界。實際上,它們已在改變世界。雖然沖擊仍然不大,但不會一直如此。世界其它國家面臨的挑戰不僅是要去適應這種變化,而且還要利用全球巨變所帶來的機會。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