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超低的醫療收費、方便的醫療服務、極高的人氣和廣泛的贊譽,一方面又是衛生部門對其違規經營的毫不留情的查處,以及每況愈下的經營效益———這就是杭州市趙華瓊所創辦的民工醫院,一個醫療體制下的“另類”所面臨的兩難處境。
趙華瓊對衛生
局的抱怨,把杭州衛生部門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些媒體以及廣大網友紛紛向杭州衛生部門表達了不滿,不過這種不滿中顯然彌漫著一些非理性的情緒。
畢竟,衛生部門是醫療市場的法定監管者,對醫療活動展開調查,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罰,這些乃其本職所在。事實也證明,趙華瓊的民工醫院確實有明顯違規之處,如違規擅用狂犬病疫苗,沒有兒科醫生卻為兒童看病等。不過,衛生部門稱趙華瓊使用假藥和過期藥,則難下定論,因為趙華瓊否認了假藥一說,并且稱那些被查出的過期藥是未來得及清理掉的———使用過期藥和存有過期藥顯然是兩回事。
不過,盡管趙華瓊的民工醫院有違規行為,但這些違規更多的是出于一種無奈,在道義上它們甚至具有可以理解的正當性:固然在醫學已經高度專業化、細分化的今天,跨科給兒童看病肯定蘊涵著極大的風險性,但是,如果不讓趙華瓊們的醫院幫助民工的孩子,公立醫院的高收費又讓那些孩子望而生畏,那么,那些孩子到哪里就醫呢?民工醫院的存在,的確有其理由和土壤。
公立醫院逃避了自己“公益”的責任,而趙華瓊們的非公立民工醫院被迫承擔了本不該承擔的責任,結果公立醫院沒受到指責和處罰,反而民工醫院被認定為“嚴重的違規行為”,這種結果不公平,也難以服人。
其實,何止是民工醫院,那些被指責條件不合格的農民工幼兒園、打工子弟學校,它們不同樣是在農民工的期盼下和輿論的贊揚聲中犯著同樣的“錯誤”?
我們都知道,這些錯誤本是不該出現的,因為只要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的財政投入充足,取消公立學校、醫院的高收費門檻,讓生活在城市的農民工融入城市,享受城市的溫暖,打工學校、民工醫院將失去其生存的土壤,趙華瓊們也不必要為他們艱難的事業操勞和揪心。
問題在于,國家財政投入的分配調整不是一夜間就能完成的事,在此之前,打工學校、民工醫院需要生存下去,也必須生存下去,可是,它們何以生存?
趙華瓊的經歷證明,靠變賣家產,借高利貸來維持肯定是不行的;靠社會時斷時續的捐贈也不行。能幫助民工醫院突出重圍的,只有政府,對于杭州這樣一個財政實力相對雄厚的城市來說,每年拿出一點財政資金支持幾家低收費的小醫院的發展,并非難事。此外,政府還可以在政策、資源、人員上對民工醫院提供多種形式的支持,例如可以幫助民工醫院建設一個它亟須的兒科,不因為幾次被迫的違規而取消它的醫保定點資格等。
我們可以從城市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中得到啟示。前些年,不少城市是拒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辦打工子弟學校又設置了高門檻,結果導致許多打工子女無處上學。現在,國家已經明令流入地政府對這些孩子的教育有責任和義務,結果他們可以免費進入公立學校讀書了,打工子弟學校存在的問題因此而逐漸得到解決。現在的問題是,外來人員子女的基礎教育已經被政府高度重視,但外來人員及其子女的醫療、社會保障等仍然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建立和諧社會,這顯然是城市政府面臨的新課題。
責任編輯 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