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人成為名師 ———李滄區師資隊伍建設紀實
日前,李滄區教體局11位年輕的公務員一對一地拜基層小學11位高級老師為師,苦修教學業務,這是該區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鏡頭。近年來,李滄區加大教師個性培養,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充足的發展空
間,讓人人成為名師。 “整體提升師資水平”
如何整體提升師資水平?李滄區教體局首先從教師入口和師德兩方面做起。
李滄區全面實施教師資格準入制,嚴把入口關,建立健全了校長負責制、教師聘用制和績效工資制,依需設崗,建立“缺崗競爭,平崗交流”的競爭機制,形成了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學校用人機制,優化了教師隊伍結構,有效激發了教師的進取心和獻身教育的熱情。同時,李滄區均衡教師隊伍,實行教師按需設崗,規定教師晉升高級職稱要有一年以上到邊遠學校任教的經歷,對適合專業發展的教師提供培訓、學習條件,為教師提供專業成長的平臺。
“德有垂范,學有專長,教有特色,研有成果”一直是李滄區師資隊伍建設的理想。李滄區教體局以師德建設為核心,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基本要求,在全區小學開展了師德教育月、“師愛在崗位閃光”、師德論壇等系列活動,積極引導廣大教師提高師德修養,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李滄區教體局在各類教師培訓課中都加大了師德教育的內容,同時注重針對年輕教師的特點,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樹立典型,開展討論,激發年輕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
“沉下心來到課堂中去”
李滄區教體局局長甄孝剛有個習慣,只要有空閑就到學校去聽課,差不多每周至少有一天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在他的帶動下,李滄區30所小學的校長每學期聽課都不低于30節,副校長和教導主任不低于60節。甄孝剛說,教師擔負一代人的教育,應該學會對信息時代繁雜的信息收集、加工、提煉,教給學生有效地思考,而作為干部更是應該沉下心來,深入課堂抓教學。
目前李滄區現任校長有70%是1998年后新任的,因此李滄區教體局在校長培訓時注重提高校長人本化的管理水平和組織實施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的能力為重點,以培養校長的創新精神和學校管理的實踐能力為基礎,優化培訓內容。一方面,校長培訓突出針對性,即按照校長培訓的不同類別開設不同課程。校長任職資格培訓是取得任職資格的基礎性培訓,主要開設學校管理、教育政策法規、素質教育理論、教育學、心理學等,而校長提高培訓是對已取得任職資格的校長再培訓,則以知識更新為主要內容。并且,李滄區小學校長培訓還根據校長班人員結構不同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正職校長居多的培訓重點開設學校領導研究、學校行政管理、領導行為與領導藝術等,副校長居多的培訓重點開設國內外教育教學改革理論、學校教學管理、新課程改革等,與工作實踐緊密相連,收到良好效果。
李滄區教體局還利用如今教師人手一機的優勢,將干部培養的部分內容移師網上開展。李滄區教育網站創設課程改革網頁,提供課改信息的交互平臺,暢通了干部與教師的學習渠道和信息溝通,讓教育共享成為現實。
如此,李滄區小學的干部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將實踐、研究、學習緊密結合。目前,李滄區小學校長親自主持的課題研究大約有60%,參與課題研究的大約有90%。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讓這種習慣保持在我們的一生中,影響我自己,也影響我們周圍的人,更要影響我們的學生……教育的智慧來源于人生的感悟,人生的感悟來源于對生活的積累,教師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就讓我們的學生在我們充滿關愛的目光里,穿越我們豐富的、鮮活的情感世界,讓我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李滄路小學王翠潔老師在李滄區小學名師班北京培訓歸來后寫下這些精典的語句。
去年,李滄區教體局啟動了教師名師培訓工程,與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合作開展了一項為期兩年的教師專業成長項目,分為同備一節課、同上一節課、同學一種方法、同做一項研究4個階段,讓老師汲取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雖然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了前3個階段的任務,但是名師班的學員體會頗多。
幾年來,李滄區教體局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每年撥出專款組織校長、骨干教師到外省市學習、培訓。聘請教育專家到李滄講學授課。除了名師班樹起李滄區教師隊伍的“塔尖”,李滄區教體局還大力推進骨干培訓,按照二八比例培養一批學科骨干教師,筑牢李滄區教師隊伍的“塔身”,通過“以校為本,區片聯動”為重點,推進教師全員培訓,夯實教師隊伍的“塔基”。
天道酬勤。僅2005年一年,李滄區教體局獲全國、華東地區、全省教學成果獎3項、1人被評為省教科研先進個人,目前區級以上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各類骨干教師已占到教師總數的20%以上。全區涌現出一批具有現代教育管理能力,管理水平高的校長和教育理念先進、適應新課改需要的教師隊伍,形成了骨干帶整體、科研促課改、內涵促發展的教師隊伍建設新格局。(本報記者 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