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繞來繞去,歐陽旭終究是一個文化人。

圖為:熱愛網球的歐陽旭曾經開過一個網球餐廳。
歐陽旭旗下的鄉謠酒吧成了羅大佑的“窩兒”,被政府欽點為海淀圖書城的改造者。
文化雜家
國林風叫響京城文化圈
作為北京最早的民營書店,直到2001年,國林風才開始贏利,當年實現營業額1300多萬元,利潤30萬元。
國風廣告憑借TCL 500元業務發家
歐陽旭1987年從湖北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求學四年,骨子里深深刻下了“文化”的烙印。他說對北大中文系記憶最深刻的是四書五經加風花雪月。
大學畢業后,歐陽旭一邊打工,一邊耐心地尋找著機會。他先是推銷鑰匙鏈,然后,進入一家廣告公司從事廣告業務。
1993年,畢業兩年的歐陽旭開始了創業歷程。他籌借了十幾萬元,租了兩間40多平方米的房子,開起了廣告公司。公司名字“國風”一詞源于《詩經》,意思是傳播久遠,影響深刻。
和所有年輕人一樣,歐陽旭創業之初的境況非常艱難。他回憶說:“當時的感覺就是窮。為了生存,連戶外的金字招牌也做”,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94年,國風廣告開始為TCL做彩電廣告。
十一年前的TCL以生產電話為主,在彩電行業里并不是很有名。“我們和TCL的第一筆業務也是做銅牌,才500塊錢。由于合作得比較愉快,又接下了北京市場推廣業務,后來擴展到華北。到了1999年初,我們最終取得了TCL全國廣告的代理權。”此后,隨著TCL在彩電行業、空調行業、IT行業、手機行業的迅速崛起和規模擴大,國風廣告也漸漸躋身京城主流廣告公司的行列。
“客戶的成功,就是我們的成功。”在這種理念的支持下,歐陽旭和TCL十一年的合作之路走得異常穩健。
國林風書店叫響京城文化圈
真正讓歐陽旭在京城文化圈聞名的,還是國林風書店,這個書店位于昊海樓地下室,與萬圣書園、風入松并稱為“北京最早的三家民營書店”,書店的“大眼鏡”LOGO和“智慧在此隱藏”的標語至今都為讀書人所樂道。“我一直想有一個自己的書店,可以在里面看書,這樣就開了國林風書店”,歐陽旭開店的動機是如此簡單。
不過,圖書行業的確不如廣告好做。國林風剛開的頭兩年,租房、鋪貨等投入很大,加上員工工資和各種攤銷,書店一直虧損。直到2001年,國林風才開始贏利,當年實現營業額1300多萬元,利潤30萬元。
除了書店之外,他在1997年還創辦了正源圖書公司,策劃出版過《北大傳統與近代中國》、石康小說《支離破碎》、《晃晃悠悠》、美國作家保羅·福塞爾的另類叢書《格調》、幾米的早期作品等一系列優秀圖書。
就這樣,歐陽旭的名字在文化圈內越來越響。
明年,國林風書店就要搬到一墻之隔的第三極商場,占地2萬平方米。不到十年,歐陽旭的舞臺,從1300平方米的地下室延伸到了整個圖書城5公頃的土地上。
夜游西山大覺寺,執意創建明慧茶院
除了廣告和圖書外,歐陽旭還涉足其他行業,但就連開的兩個餐廳,也和文化搭上了邊。
1996年,歐陽旭和幾個朋友在西山游玩迷了路,夜里一點敲開了大覺寺的山門。住在這個略顯破敗的千年古剎里,有千年玉蘭、泉水相伴,歐陽旭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寧靜。
那晚,他萌生了在這里開個茶院的念頭。
“你也太理想主義了,怎么可能有人這么大老遠跑到西山就為了喝一口茶,這個投資我不同意”,合作伙伴的話并沒有打消歐陽旭的念頭。他預感,雖然酒香也怕巷子深,但隨著私家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會來這個好地方。
“把我那份錢拿出來做吧,開失敗了算我的,開對了算大家的。”最終,歐陽旭投資500萬元,建起了明慧茶院,破敗的寺廟也得以修繕。
歐陽旭的單純與執著獲得了回報,在茶香的吸引下,大覺寺全年的門票收入,從當初的2萬元上升到500萬元。
旗下鄉謠酒吧成了羅大佑的“窩兒”
也是1996年,歐陽旭建起了鄉謠酒吧。當時的三里屯南街還不是酒吧街,歐陽旭本想在這里開個餐廳,但實在是喜歡酒吧的輕松氛圍,最終還是選擇了做酒吧。他說:“當時的投資僅為80多萬,不到一年就收回了成本。”
鄉謠酒吧從裝修到服務都散發著濃郁的美國鄉村音樂氣息,特別是樂隊對美國鄉村音樂準確、傳神的演繹,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客人前來。
此后,鄉謠成了羅大佑的“窩兒”。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都是羅大佑的歌迷,沒想到因為鄉謠酒吧,我們居然成為了很好的朋友。2002年,大佑的‘音樂工廠’在北京創立時,我們的國風廣告就在孔廟為他搞了新聞發布會。”歐陽旭把羅大佑歸列為他文化圈里的朋友。
初涉地產
“可能不會有下一個項目了”
歐陽旭對房地產沒有興趣,但希望能把第三極模式推廣到全國,即打造文化商業的載體。
2002年3月18日上午10點,柳哲的手機響了,一個年輕人的聲音從對方傳來,“你好,我叫張效勇,也是北大畢業的,我剛從北大在線上看到你發表的關于北大邊緣人的文章,想跟你交流一下,有時間嗎?”
就這樣,柳哲在北大的三角地見到了張效勇。張郊勇個子頗高,人看上去比較老成,但年紀卻只有二十六七歲的光景。他自我介紹說:“我在中關村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負責海淀圖書城的文化業務,我們公司對非主流歌手、流浪詩人、畫家所倡導的各色文化非常感興趣。你們曹聚仁研究會舉辦活動,我們公司也可以給予贊助支持。”
這是中關村文化股份公司一名員工與北大邊緣人的交流,而這個為了改造海淀圖書城成立起來的公司,正是歐陽旭房地產事業的開端。
一個政府欽點的“地產人”
1992年,海淀鎮商業區經過改造,形成了以圖書銷售為主要特色的文化商業區。2001年12月,為了升級舊有海淀圖書城,國風集團與6家股東共同組建了“中關村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9988萬元,其中,國風集團持有32%股權,為第一大股東,掌控第三極的開發權及圖書城的物業重建開發權。
這項改造工程總投資金額為16億元,如此浩大的工程,為什么政府找到了歐陽旭—一個文化經營者?
“政府覺得我們能在一個地下室里把書店做得這么大,這足以證明我們對文化產業的理解,再加上國風集團旗下的各種產業支撐,所以就找到了我們。”
正是因為如此,歐陽旭認為自己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開發商,和地產圈里的人交往也少,很少參加地產活動、發表地產言論。
“過去,我在北大讀書的時候,我是這里的消費者;后來,我開國林風書店的時候,我是這里的經營者;現在我成了這里的規劃者。從文化領域參與到地產領域,我們應該能夠客觀全面地看待這種商業模式。”
希望第三極項目成為擺渡文化的橋梁
除了政府“欽點”有所不同之外,和自己旗下的所有產業一樣,歐陽旭也把圖書城改造當作了自己理想的落腳點。
“我在讀書的時候,感覺周邊好玩的地方太少。北京最有文化氛圍的海淀,竟然沒有文化廣場,這是非常反常的事情。”
“海淀圖書城改造又稱為中關村廣場建設。我曾經去過美國的哈佛廣場,那里的小店非常有特色,書店、音像店、戲劇店、主題餐廳、個性服裝店隨處可見,還有街心花園和流浪藝人,走在那樣的廣場里面,你會感覺自己的腳步都會變得輕松。我當時就想把這個模式帶到中國來。現在終于有機會了。”
在歐陽旭的藍圖中,中關村文化廣場采用3+3+
3的建筑規劃格局,包括第三極文化主題商場、華奧商廈休閑購物中心、海淀基督教堂;創業廣場、人文風景線廣場、教堂廣場;圖書一條街、咖啡畫廊一條街、文化產品一條街。其中,第三極文化主題商場已于今年3月推出,而且銷售勢頭良好。
“我發現,無論是光顧我的書店、酒吧、茶院的,還是喜歡我們出版的圖書、喜歡西藏旅游的人,都是同一類消費群體,傾向于物質滿足后的精神消費。我希望把這些人放在一個建筑里面消費、休閑,于是就有了第三極業態組合的構想。”歐陽旭這樣解釋第三極教育、圖書、旅游、健體等幾個大本營組合的原因。
“以零售消費的方式傳播文化,大眾最容易接受,而第三極就是這個擺渡文化的橋梁。”雖然行業不同,歐陽旭依然戒不掉那股“文化氣”。
“我們手上并沒有土地儲備”
2004年,經過近3年的醞釀、反復修改和論證,海淀圖書城改造方案形成了。2005年9月,海淀區政府下發了112號文件,正式批復了《中國海淀圖書城特色商業街改造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了明年10月完成改造。
談到將來,歐陽旭說:“明年是關鍵的一年,第三極和改造后的中關村文化廣場將入市接受市場的檢驗。”
對于從文化產業起家的歐陽旭來說,利潤豐厚的房地產業并沒有吸引他太多的目光,“我們畢竟不是開發商,對開發住宅沒興趣,手上也沒有土地儲備,很可能在北京不會有下一個項目了。但我們希望能把第三極模式推廣到全國,即打造文化商業的載體。”
他坦言,中關村文化股份現在做地產,但不可能永遠做地產,創意產業才是這個公司的發展之路,并且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運作上市。
“我們目前正在萬壽寺籌劃建一個書院,預計明年推出一套研究創意產業的書籍。”繞來繞去,歐陽旭終究是一個文化人。
筆者手記
這兩天,歐陽旭正忙著籌備參加“2005中國企業領袖年會”,筆者只能在一個網球場里和他展開了這場訪問。
搜索“歐陽旭”,一共出現6810篇相關網頁,隨之出現的職務前綴更是讓你懷疑自己看到的是不是同一個人:國林風書店、鄉謠酒吧、大覺寺明慧茶院的老板、北京正源圖書公司董事長、國風集團董事長、西藏圣地股份(600749)有限公司董事長、中關村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對此,歐陽旭有自己的解釋,“我是一個文化人,也是一個商人,不過,我更喜歡做一個自然人。”歐陽旭對筆者聳了聳肩。其實,綜觀他那一系列看似龐雜的產業,都貫穿了一個理念——文化。
責任編輯 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