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是中國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的一個特點。由于養老金支付缺口,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日前決定,從2006年開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規模統一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單位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 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此舉是為了做實個人養老金
賬戶。此前,在從現收現付的企業養老模式到現在的社會養老模式轉變過程中,由于沒有資金積累,有關部門對隱性債務采取了先搞個人賬戶空賬,再逐漸補實的做法,致使目前個人賬戶空賬已超過8000億元。如果再考慮若干年后養老人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資金缺口將會更大,因此,盡管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有關官員表示此次調整個人繳費比例絕不會以犧牲職工待遇為代價,但職工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標準受到影響則是無疑的。 養老金改革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此舉凸顯出要廣大職工更多地承擔起養老責任的取向。但是,如果我們考察大多數國家的實踐,會發現,國家財政是社保制度的經濟基礎和最重要的支撐力量。比如西方國家社保基金的來源主要靠財政撥款。目前我國社保基金的主要來源也是財政預算撥款。但當前的問題是,國家財政所占份額仍明顯偏低,僅相當于整個財政收入的12%左右,離國家“十五”計劃明確提出的社保投入應占國家財政收入15%-20%的目標還有相當距離。尤其是在中央財政加大投入的同時,地方財政卻處于缺位狀態,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調查,地方財政撥款僅相當于中央財政撥款的10.8%,以致形成了企業找政府、地方找中央的非良性格局。
出現這種狀況,與我們沒有明確財政在解決養老問題上的主導責任以及對政府進行一個明晰的責任劃分有關。長期以來,中國財政支出以經濟建設支出為主,包括社保支出在內的公共福利的支出比例相對較低,比如,2003年高達37960億的國家實際支出中,經濟建設支出高達68%,只有21.33%用于公民最需要的社會保障、撫恤救濟、教育、醫療衛生四類項目。
所以,應在總的方針上,明確國家財政對社保的責任,并確立起固定撥款與補貼增長機制,也就是說,國家有必要對財政收入增量確定一個固定比率優先用于社保。具體可以采用減持國有股和動用外匯儲備注資的辦法來充實社保,也可以將利息稅、個人所得稅、遺產稅以及必要時開征的特別消費稅等用于社保。總之,應該確立社會保障優先的財政發展戰略。
明確了政府對養老的主導責任,接下來就應盡快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對社保的責任。
當然,鑒于我國老齡人口規模龐大,單靠政府財政來解決養老問題是不現實的,應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市場等各方的功能作用,特別是要發揮并鞏固城鄉居民的家庭保障,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與社會慈善公益團體的替代功能,形成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化的保障體系。這就需要盡快實現體制改革相互配套,摒棄以往單純強調社保改革為國企改革或其他體制改革配套的做法,代之以相關體制改革同步推進,以便為社會保障體系創造條件。鄧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