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密使騙過中情局 20世紀60年代,隨著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法國戴高樂政府決定拋棄臺灣的蔣介石集團,與新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63年秋,戴高樂通過法國駐臺“大使館”轉給蔣介石一封信,談了他對中國問題的看法,暗示法國可能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蔣介石對此甚為震驚。他認為,法國是歐洲大國,如果與中共建交,西方各國和法語系國家有可能跟著變臉。為拉住法國,蔣介石一面下令駐法“大使館”加強對法國上層人物的公關工作,一面親自給戴高樂寫信,暢敘兩人的“友誼”,要求法方保持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系。但戴高樂已鐵了心與新中國建交,沒有理會蔣介石的信。 戴高樂制定了幾套方案,由前總理埃德加·富爾帶到中國磋商。啟程來華前,富爾聲稱他此次訪問純系私人性質,不代表官方,也沒有任何使命。美國和蔣介石集團認為富爾在法國政壇影響很大,此次訪華定有重要使命。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也迅即行動起來,設法打探富爾的動態。由于中法雙方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美國特務無法打探到富爾的行蹤。
中法建交談判激怒美國
1963年10月,富爾抵達北京,我外交部的人員與他進行了多次會談。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還接見了富爾。經過數次商談,中方將中法建交問題的原則意見《周恩來總理談話要點》,交給富爾帶回法國供其政府研究。此后,兩國在瑞士日內瓦就一些細節問題展開談判,建交事宜基本達成一致。
1964年初,富爾借接受記者采訪之機說,臺灣的蔣介石不能代表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政府,法國應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富爾的言論,引起美國政府的強烈不滿。美國國務卿臘斯克和助理國務卿哈里曼三番兩次地約見法國駐美大使,要求法國政府不要與新中國建交。隨后,美國國務院又給法國政府遞交了照會,強烈反對法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但戴高樂卻絲毫不理會美國的照會,令美國政客們火冒三丈。
為阻止中法建交,美國決定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外交渠道和輿論,繼續給法國政府施壓;另一方面派人勸說蔣介石不要馬上宣布與法方斷交,故意給戴高樂一個大難堪。
老特務親赴臺北搞陰謀
很快,助理國務卿哈里曼讓原美國中央情報局副局長、曾長期擔任中情局臺灣情報站負責人的克萊恩火速趕赴臺灣,勸說蔣介石配合美國的對法政策。
克萊恩到臺北后,與蔣經國進行了秘密會談。克萊恩要求蔣介石配合美國,不要急忙宣布與法方斷交,以爭取最好的結果。蔣經國向蔣介石匯報了與克萊恩的會談情況。面對美國的壓力,蔣介石不得不做出了妥協。然而蔣氏父子對法國拋棄“中華民國”,心里是極不舒服的。那一段時間,蔣氏父子寢食難安,但又毫無辦法,只能在心里指望美國能加大阻撓、破壞的力度。
然而歷史沒有按美蔣的愿望發展。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同時發表了建交公報。
蔣介石被迫宣布“斷交”
當時,令許多觀察家感到驚奇的是,中法宣布建交后,蔣介石集團只提抗議,并在報刊、廣播電臺上對法國政府及大陸共產黨大肆進行謾罵、攻擊,卻一字不提與法國斷絕外交關系。直到許久之后,人們才明白,這是美國在背后搗鬼和調度。
中法宣布建交后,臺“外交部長”沈昌煥電告駐法“大使館”,要求其“處變不驚,不屈不撓,守好館產”。蔣介石不宣布斷交,也不撤館走人,法方不得不采取硬辦法了。2月10日,法國駐臺“使館”臨時負責人薩拉德奉命會見臺灣當局的“外交部長”沈昌煥,告知法國已與新中國建交,臺灣方面的人員已無理由再留在巴黎,臺灣駐法國“大使館”的館產,按慣例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
法國方面下了驅逐令,蔣介石為了保住“面子”,不得不宣布與法國斷絕外交關系。
有趣的是,蔣介石集團雖然宣布了與法國斷交,其“外交”人員根據美國的旨意,卻遲遲不回臺灣。在法方的一再催促下,臺灣駐法“大使館”的人員才不得不逐步撤離巴黎,最后卻仍留下臉皮甚厚的“文化參贊”陳垣看守館舍。最后,法國外交部派軍警將躺在地上耍賴的陳垣強行抬出了館外,并不準他再入館內。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使館正式建立。汪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