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百分點的回落
2002年,資本充足率達標的銀行資產占全部銀行業資產的比重是0.54%。2004年,這一數字驟升到70%,共有33家銀行資本充足率達標。
但截至目前,資本充足率達到8%要求的商業銀行雖上升到35家,但其資產卻占全部商業銀行總資產的68.1%。這是12月5日中國銀監會主席
劉明康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的數據。
一年間,雖然只是兩個百分點的滑落,然而對于國內銀行業而言,這一年并不平凡。
中國最大規模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于4月獲得注資,6月底完成財務重組。賬面一新后的工行,資本充足率超過10%。與此同時,全國農信社試點改革兩年后,目前資本充足率也達到了8.4%。商業銀行吸收戰略投資者的步伐也日益加快。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2家境外投資者入股17家中資銀行,外資投資金額已超過165億美元,占國內銀行總資本的15%左右。
有分析人士表示,兩個百分點的回落并不能說是件壞事,但暴露出了商業銀行在資本管理方面的問題。銀行經營業務就必定要消耗資本。雖然次級債能補充附屬資本,但核心資本的補充并未見效。
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也在一個月前提醒公眾,必須注意次級債的局限性。他認為,首先,次級債不能構成核心資本,除非銀行破產或清算,次級債不能用于彌補銀行日常的經營損失,不能用于沖銷銀行壞賬。其次,次級債務不得超過核心資本凈額的50%,這說明利用發債提高資本充足率是有條件限制的。第三,發行次級債成本較高。第四,次級債因期限會打折,可以計入附屬資本的次級債務在距到期日前最后5年,每年“打折”20%。最后,商業銀行相互持有次級債會帶來系統性風險。
唐雙寧當時建議,商業銀行一方面可以通過發行高等級的次級債對銀行資本進行補充;另一方面,銀行可以考慮利用混合型資本工具提高資本充足率,除了次級債以外,還可以考慮可轉債;另外,還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分散和轉移信用風險。
三大理由力駁“賤賣論”
當然,引進戰略投資者也是目前銀行補充資本的一個流行趨勢。在12月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劉明康對目前國有資產“賤賣論”進行了反擊。
劉明康認為,有三方面理由認為,國有資產不存在賤賣。
“從目前戰略投資者入股中資銀行的價位來看,都高于賬面凈值,所以銀監會認為并不存在賤賣的情況。”劉明康指出,10月27日在香港上市的建行,每股發行價格是2.35港元,相當于該行2005年財務重組以后較好狀況之下市凈率的1.96倍。該市凈率已經超過香港大型銀行的上市交易價水平,甚至接近歐美銀行上市的價格水準。
其次,觀察建行后市的價格表現發現,IPO上市后的30天到60天股價的表現,是對定價水平的一個科學反映。可以看到,建行價格在上個星期已經穩定上升到2.55元港元,比IPO價格上升了8.5%。在30天到60天的敏感階段里,建行后市的表現非常穩健,提升了8.5%,這就是一個明證。
最后,劉明康表示,銀監會對戰略投資者是有嚴格標準的:第一,戰略投資者投資中資銀行的比例不低于5%;第二,本著長期合作、互利共贏的精神,境外戰略投資者股權的最短持股期必須在三年以上;第三,戰略投資者要派出董事,參與董事會的管理工作和決策工作;第四,戰略投資者要有豐富的銀行業管理背景;第五,有商業銀行背景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在投資中資銀行的時候只有兩個機會。
“從上面五個標準可以看到,境外的戰略投資者投機獲利的機會很少,戰略投資人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國內銀行業做到長期合作、互利共贏,因此在價格方面自然要考慮到這些因素,也要考慮到他的風險成本。”劉明康認為,國有銀行資產不存在賤賣的問題。
本報記者 韓瑞蕓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