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政府合作五大難題待解 專家認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合作進展“還是比較緩慢的”,目前亟待發掘政府以外合作資源
李榮
一些長三角問題專家新近表示,與中國經濟體制轉型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長江三角洲地區
區域合作的進展“還是比較緩慢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還有很多制約性因素。行政區劃分割、城市間惡性競爭、產業同構、重復建設及區域污染等五大難題難以在單一政府合作框架內得到實質性的解決,目前亟待從政府以外尋找新的合作資源和推動力量。 五大難題日趨加劇
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云駿等一批專家在新近推出的研究報告中說,長三角有五大根本性的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呈現并有不斷加劇的趨勢,在僅僅依靠政府間合作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如果合作機制沒有大的變化,這些問題將成為″無法解決的難題″。
這五大難題包括:一是行政區劃分割導致的各自為政。長三角16個城市分屬二省一市,行政隸屬關系非常復雜,缺乏整體開發與發展的思路,許多方面政策不統一,相互之間的協調難度較大,不僅不同省市之間如此,甚至同一省的不同城市之間也是如此。由于行政區域的限制,必然存在各種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問題,市場分割、惡性競爭和地方保護等現象不可避免,嚴重阻礙了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跨地區的經濟合作,一些區域性交通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工程,也因缺乏協調而進展緩慢。更為嚴重的是,它還干擾和制約了長三角區域內企業之間的正常運作。二是城市間惡性競爭加劇。由于地方利益,長三角區域內各城市競爭加劇,為了招商引資,相繼以更加優惠的政策吸引投資。據福建社科院的一份報告顯示,長三角的部分城市,如上海、蘇州、昆山、南京等地,為了爭取臺資在本地落戶,一些下屬區縣市大多由一把手掛帥,或赴臺拜訪有遷移跡象的企業;或到閩東南、珠三角地區招商。其主要做法:一是降低土地價格標準,甚至已經超出國家準許的范圍;二是提高稅收優惠政策,許多也已超出國家規定范圍。這種惡性競爭損害了長三角區域的整體利益,不利于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三是產業結構趨同。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工業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數計算公式,計算出來上海與江蘇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為0.82,上海與浙江的相似系數為0.76,而浙江與江蘇的相似系數竟高達0.97,表明三地的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十分嚴重。城市間產業趨同問題也愈演愈烈,除上海外,長三角各城市三次產業結構相似,均是二產占主導地位,三產居中,各城市特點不鮮明。在排序前9位的工業行業中,1997年江浙滬三省市之間有5個行業相同,江浙之間有7個行業相同,江滬和浙滬之間有6個行業相同;相隔5年后的2002年末,江浙滬三省市之間已有7個行業完全相同;江浙、江滬之間各有8個行業完全相同。產業趨同使得各地難以發揮比較優勢,投資和生產分散,降低地區整體經濟效益。
四是基礎設施重復建設。這方面問題集中反映在港口等重大交通設施方面。長江岸線的開發利用缺乏綜合規劃,區域內凡有港口資源的城市,都把水陸運輸樞紐和臨港重型工業作為自身發展的支撐,競相建設集裝箱港口。在幾個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之間,更是相互爭奪國際主樞紐港地位,港口建設戰線過長,導致資源浪費。國家雖然已確立上海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但在整個長三角地區內與之相關的交通設施還缺乏綜合協調。據統計,目前南京以下的長江段,已建、在建和待建的萬噸以上碼頭泊位共有100多個。此外,在長江口越江通道和國際機場建設等問題上,也同樣存在相互爭奪的現象。整個區域內機場多達10個,但除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機場外,其它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均不超過10萬人,最少的只有數千人。長三角內共有國家級開發區19個,省市級開發區上百個。
五是區域環境污染。太湖地區,流域面積僅占全國的0.38%,各種污水排放量卻高達每年32億噸,為全國的10%,大大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使得流域普遍出現了水質性缺水現象。此外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及火電站沿江集中分布,是造成沿江地區酸雨和煙塵污染的主要原因,亂砍濫伐、亂開濫采導致防災減災能力的減弱。
尋求“第二合作平臺”
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辦公室陳曉云對記者說,多年以來,企業和民間自發、分散的合作意愿和經濟要素的流動,全面推進了長三角政府間的合作。但目前政府間的合作機制難以從根本上消除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一些體制性難題。現在可以在政府主導以外尋求建立一個長三角“第二合作平臺”,通過組建區域性行業協會,將區域內的企業按行業組織起來,形成市場力量的利益共同體,建立市場與政府間相對均衡的溝通和對話渠道,以此推動政府合作向縱深發展,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
專家們表示,建立跨區域的長三角同業行業協會,可進一步協調長三角區域內的競爭機制,通過同業企業的聯合,通過自治和自律的方式規范企業,倡導企業間的良性競爭,達到全區域內行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可承擔區域內相關標準、資格認證和質量檢測方面的統一制定和執行工作,這樣就沒有地方政府色彩,可打消社會對相關公正性的顧慮,長三角內中高級口譯資格證書的通用,開了區域內職業資格互認的先河;還可在長三角建立分類信息平臺,實現區域內信息的共享。
陳曉云說,目前長三角城市政府之間已對組建區域性行業協會達成共識,各地行業協會之間的合作交流也已十分活躍。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已與國家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和交流,創造條件讓長三角成為國內區域性行業協會的“先行試驗區”,并考慮選擇條件較為成熟的半導體及產權交易等行業先行試點。
專家建議,國家應制定區域性行業協會操作細則,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明確區域性行業協會注冊、運作、監管等一整套程序,規范對區域性行業協會的具體管理,并形成制度。可建立有國家主管部門和注冊地政府共同參與的二級管理制度,對區域性行業協會的管理實行管理風險分級負擔機制。同時處理好全國性行業協會與區域性行業協會之間的利益關系,在交納會費和參加活動方面,區域性行業協會可以集體會員的形式加入全國性行業協會,服從全國性協會的統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