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s too-hot economy is prompting firms to look elsewhere to
invest(英文原文)
George Wehrfritz/文 祝雷/編譯
美國《新聞周刊》11月28日
對全球商人們而言,中國仍將是一個關鍵之
地,但可能不再是惟一的關鍵之地。
鋼鐵產量是衡量工業經濟的標準。1958年,當毛主席發起烏托邦式大躍進運動時,他亦有此看法。于是,他命令人民群眾放棄公社農田,在農家宅院立起熔爐,大煉生鐵。此運動造成的人為饑荒使數百萬人喪生。
如今,故事的續集正在展開——但這次危機是過剩,而不是需求。近年來,中國建造了太多鋼材冶煉廠,以至于鋼鐵產品幾近淹沒全球市場。中國目前的3.5億噸鋼鐵產量遠超過了國內需求,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最近,中國新建的具有1億噸額外產能的一批鋼廠,使之成為鋼材凈出口國。美國鋼鐵制造商丹尼爾·蒂米科(Daniel DiMicco)哀嘆道:“他們的鋼鐵產能增長超過了任何人的預料,而他們還在繼續擴建。”他的話語代表的是緊張不安的全球鋼鐵市場。
鋼鐵產業如此,中國其他產業也是如此。中國的工廠、建筑廠和冶煉廠生產了過多的鋁、水泥和棉花,以及過多的T恤衫、手機和汽車;建造了許多不必要的工廠、寫字樓和度假村;再加上疲軟的消費需求,該國的宏觀經濟已受到沉重打擊。中國的GDP今年仍被預期將增長9.4%,但有些經濟學家堅信,這個雄赳赳的數字后面隱藏著嚴重問題:出口和過度投資不能繼續推動增長,因為兩者都已達到了不能持續增長的水平。
1 他們在中國的全盛期已經結束
如果事實是這樣,中國經濟發展即將減速。里昂證券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吉姆·沃克(Jim Walker)說,中國GDP增長數字明年將下降到5%,2007年將降至3%。他的證據是:生產成本更高、利潤更少和價格競爭的加劇。的確,今年世界經濟論壇在調查了116個國家后,將中國列為第47位具有商業競爭力的國家。“中國受人膜拜的商業麥加時代已是明日黃花。”哈佛商學院有關競爭力研究的大師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這樣總結道。
許多全球投資商,特別是跨國投資商,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比如,在中國東部沿海,生產低價值玩具、體育用品和服裝的商家不再利潤豐厚。同時,被侵害的知識產權和中國薄弱的法制系統,使高附加值技術公司灰心喪氣。結果,許多外來企業,包括美國、韓國、臺灣地區和日本企業開始做兩手準備,不再單單下注于中國。許多公司正在亞洲其他更廉價地區設立工廠。
與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仍吸引著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近年來達到每月50億美元。但這個數字在未來幾年中將有所減少,而其他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將快速增長。美歐強加于中國的殘酷競爭和反傾銷措施,已對中國大陸從電子產品到體育用品的全線產業打擊甚重。上世紀90年代中期,韓國國民銀行幫助數以百計的韓國工廠在深圳重新設廠。該銀行經理金武星(Kim Woo Sung)說:“受金融問題影響,許多工廠正在將設備打包,遷往越南和印度。他們在中國的全盛期已經結束。”
2 我們正在離開中國
服裝制造商則受到特別的約束。紡織品配額于去年1月終止后,臺灣聚陽實業公司(Makalot Industrial Co.)及其合作者在中國的訂單額翻了一番。但美歐隨后以反傾銷對策相威脅,逼迫中國對內衣、針織衫和棉制褲子等產品采取自愿配額,這有效制止了預期的紡織品生產膨脹。今年聚陽全球訂單數量的27%將由大陸生產。
但據估計,這個數字將于2006年下降到20%,其中的差額部分將由印尼生產。該公司已意識到其過于依賴大陸工廠。發言人安東尼·馬(Anthony Ma)說:“我們不準備讓大陸的產能達到30%以上,那樣做太冒險。”
在大陸從沒有固定電話到手機普及的短短10年中,京信通信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于2003年成功在香港上市。目前,它是中國最大的天線、信號調壓器和其他無線網絡硬件的銷售商。然而,即使它目前居于領先位置,由于無線設備使用的緩慢增長,其凈利潤在2005年上半年還是驟降67%。這使得高層執行官們公布了向印度擴張的新的驅動計劃。
首席運營官Simon Yeung注意到許多競爭對手正在進軍中國,“我們最近重新進行策略規劃,雖然對手都在涌入,我們則在離開。”
3 汽車業轉為競爭激烈的屠宰場
汽車產業最好地說明了過度投資、大規模競爭和競相降價正如何擠壓著每家廠商。用現金購買流光溢彩的法拉利,甚至購買惡俗的掀背式大發跑車的中國買主,被視為全球汽車產業的拯救者。但問題是,他們并非像預測的那樣具有購買力。據發改委副司長陳斌介紹,中外汽車制造商有年產800萬輛汽車的能力,但今年僅售出不到500萬輛。約100家汽車生產商已跨越大江南北,橫空出世。如果沒有政府干預,2010年產量將達2000萬輛。這將進一步加劇已相當瘋狂的價格競爭。對消費者而言,價格競爭是件好事,但對于生產商來說就是災難,因為經濟型轎車起價頗低,僅售5000美元。陳副司長最近告訴國家媒體:“汽車產業正在面臨嚴重的生產過剩。”
大眾汽車對此深有體會。經過20多年的艱苦發展,大眾已成功地將中國開發成最大的國外市場。受暢銷的桑塔納和奧迪的支撐,大眾曾占有中國市場50%的份額。但也從那時起,它開始走下坡路了。更糟糕的是,大眾的主要合作伙伴國營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已經公開了自行建造工廠的計劃,打算用購買的英國已經消亡的羅孚汽車和韓國雙龍汽車(去年上汽已經取得控股權)的技術來建造一條新的汽車生產線。瑞士聯合銀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說,汽車產業“已從新興產業轉為競爭激烈的屠宰場。”8月份,大眾為促銷,其麾下汽車降幅最高達14%。
4 中國危險的經濟擴張
出口所得流入中國國有銀行,然后政府命其去資助更多的工廠、商場或者房地產公司。新的產能轉化為國內的過度供給和更多出口。接著國外向國內的匯款增加,上述過程如此循環往復。
有些專家認為,中國的過度投資是“受政府政策驅使,并非市場力量使然。”摩根斯坦利香港區總經理謝國忠的看法就是如此。其他專家持相反意見:消費模式反映了混亂的市場經濟,此間,計劃者失去對市場的控制。但是,兩方專家都同意的是,未受抑制的中國經濟擴張已導致了類似東亞金融危機前那樣混亂的瘋狂投資。謝國忠說:“在韓國,(固定資產投資)達到GDP的40%后,經濟崩潰。”他預計,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今年將高達GDP的54%。
商品供大于求曾是中國的夢想。但現如今,這已不是危險的經濟過熱的惟一標志。制造部門正在進行痛苦的合并。盡管GDP暴漲,但“中國制造業環境在繼續惡化。”在評論11月1日發表的一份有關300多家制造商的調查報告時,里昂證券的埃里克·菲西維克(Eric Fishwick)如是說。該調查揭示,投入和勞動力成本正在增長、銷售減緩、利潤空間幾乎為零、中國制造業生產力規模實際上已經緊縮。
5 中國經濟牽一發而動全球
近幾周來,在香港的投資商擔心收益率進一步降低的恐懼加大,這也抑制了數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的需求。2005年IPO有望超過200億美元,加上中國建設銀行9月進行的80億美元配售,使其成為今年世界最大的上市掛牌行為。但IPO熱是警告信號。過去數月間,中國最大的幾家銀行、許多汽車制造商、不同行業的零售商、紡織廠、化學公司和其他制造商都已在香港發行股票,或者開始尋求其他選擇。媒體評論家說,利率的增長以及對于禽流感的恐懼,還有對中國經濟的神經過敏,都正在使恒生指數下跌,并導致許多IPO暫停。
當然,如果中國經濟真的進入蕭條,所有人都會跟著遭殃。拉美和非洲的石油、銅、大豆和其他商品的出口商將會受到沉重打擊。中國消費如果更加疲軟,如沃爾瑪和通用這樣的全球性商業巨人也將受到影響。喬納森?安德森說,中國的工業鄰國們正悲傷于對關鍵性投入的需求低迷,“如果你是韓國鋼鐵巨商POSCO公司,臺灣的中國鋼鐵公司或臺塑集團,你的訂單量停滯不前,而中國正在向你銷售商品。”情況還可能更糟。在日本經濟起飛過程中,自二戰后一直到1972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其經濟每年平均增長8%。但有幾年,日本的經濟增長達到了14%,或者降至4%,與其主要出口市場美國總體平行。
中國過度依賴美國消費者的經濟現狀已危及其自身發展。“目前,中國35%~40%的出口商品都輸往美國”,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在新加坡說,“這是個問題。”對全球商人們而言,中國仍將是一個關鍵之地,但可能不再是惟一的關鍵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