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選擇戰略投資者還是財務投資者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知情人士透露工行已經凍結了與兩家阿拉伯政府投資者關于10億美元的股份收購談判。
據了解,這兩家阿拉伯政府投資者分別為科威特投資局和阿聯酋阿布扎比投資局,都是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政府投資公司。與淡馬錫相似,都是具有政府背景的
機構投資者。
中東財團入股工行一事,再次引起外界對國有銀行是該引進戰略投資者還是財務投資者產生了疑惑。
那么何為戰略投資者?何為財務投資者呢?
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曾表示,財務投資者以獲得資本回報為目的,而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不是為了引進資金,而是為了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促進中資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
建行、中行在引進戰略投資者過程中,一直聲稱缺的不是錢,而是先進的管理經驗,希望通過引進合格的戰略投資者,來完善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
而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在戰略投資者的問題上,卻表達了不同看法。“任何戰略投資者都是以財務回報為目的,沒有活雷鋒。他說,“雙方合作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的,要看合作是否可以給雙方帶來價值。戰略投資者有鎖定期,鎖定期過后,是戰略投資者還是財務投資者,取決于投資以后的經營。
顯而易見,科威特投資局和阿聯酋阿布扎比投資局不是常規意義上的戰略投資者。
但分析人士指出,中東財團盡管不一定能從產品、風險管理方面帶來直接幫助,但他們對于中國與中東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從這個角度講,具備一定的戰略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認為,工行本身并不缺乏資金,資本市場IPO也是有限度的,并非要急于上市。而中東國家的商業銀行體系并不發達,因此雙方的合作也許存在另外的訴求。記者致電工行,一位負責人稱:“如果是這件事沒有什么可以說的,因為不清楚具體情況。
至目前為止,工行戰略投資者引進一事仍是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