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和諧”的樂章 ———市北區構建和諧社區紀實
繁華的臺東商貿區,環境整潔、秩序文明,購物與休閑、商貿與文化在此有機結合;
幽靜的浮山后居民小區,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錯落有致的建筑,使昔日的村落展現出“人
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 這一動一靜的不同畫面,凸現著市北區構建“民主管理型、誠信文明型、服務保障型、平安溫馨型、環境優美型、學習創新型”六型和諧社區的新成果。
合力創建齊參與
構建和諧社區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和龐大的系統工程。市北區委、區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集思廣益,研究制定了《開展構建和諧社區工作意見》、《構建和諧社區實施方案》,提出建設“民主管理、誠信文明、服務保障、平安溫馨、環境優美、學習創新”六型和諧社區的機制和目標,在全區上下營造出和諧社區創建的濃厚氛圍。
基礎設施是和諧社區建設的物質前提。市北區每年用于和諧社區建設的經費都在1000萬元以上,先后為所有社區居委會配備了辦公用房及微機、電話等設施,建成了135處星光老年之家和148處老年健身場地。目前,全區60%以上的社區達到了星級示范標準。
為改善老城區面貌,市北區實施了東西快速路兩側綜合整治和858處背街小巷的改造工程,修建了黃臺路歷史風貌保護路等31條景觀路,打造了融合百年青啤激情的青島啤酒街,建設了傳承城市百余年歷史的青島文化街等特色街區,形成了由點及線、由線到面,逐步“翻新”老城區的城區改造新局面,極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真情服務你我他
構建和諧社會,歸根到底是要讓群眾滿意。市北區委、區政府以滿足居民的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完善社區服務陣地建設,拓展服務領域,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
市北區把再就業工作作為和諧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面對4萬余名失業人員,全區上下聯動,在依托大項目建設和引進企業開發就業崗位的同時,積極對失業人員展開職業技能培訓,并在全區107個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成立了失業人員就業之家。今年全區共有近3萬人走上了新的就業崗位。
市北區還建起了75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2400平方米的社區文化中心和5300平方米的少兒活動中心。在各街道社區普遍建立了社區行政服務大廳,建成了18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和62處陽光互助家園,成立了各類志愿者服務隊伍3000多支,深入開展了居家養老、生活照料、康復醫療、法律援助等服務,形成了比較完善、縱橫交錯的區、街、居三級社區綜合服務網絡,極大方便了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
在鐵山路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勞動、稅務、民政、公安、工商、計劃生育等十多個職能部門集中設點辦公,70多個事項可在這里直接辦理。這種“一門受理”的方式,受到居民的熱烈歡迎,被親切地稱為“人民辦公廳”。
金壇路社區開展的為民代理服務制,則將“一門受理”升級為“一口受理”。過去申請辦理殘疾證、低保證,需要居民自己去跑腿,幾個部門跑下來起碼需要十多天。現在只要到社區代辦站委托一下,社區代辦員可以很快免費為居民代辦好這些業務。這種變“讓群眾跑腿”為“替群眾跑腿”的為民代辦制,已在市北區各街道社區全面推行。
全區各級黨員干部、駐區企業員工和社區居民還爭相參加關愛空巢家庭、周日志愿者行動、星光志愿者助學計劃等公益性活動。今年下半年全區啟動了“情系萬家”活動,13000多名黨員與5500個困難家庭結成了幫扶對子,通過“一幫一”、“多幫一”等形式,使弱勢群體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文明花開無聲處
社區和諧的第一要素是人的和諧。市北區從提高居民道德水平和誠信文明素質這一“細胞工程”入手,不斷提高社區的文明程度,使精神文明之花開遍社區的各個角落。
市北區不斷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建立了100多處社區文明大課堂,并在全市招募了近千名社區教育志愿者為居民授課,形成了“十分鐘學習圈”。今年以來,全區建成了23處5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文化教育中心,社區圖書室普遍擁有5000冊以上的藏書及報刊、雜志。
為引導居民走向文明,市北區積極建立誠信文明評估機制,發動居民簽定了《鄰里誠信約定》、《社區工作服務承諾》,廣泛開展了“共鑄誠信,爭做文明市北人”、“同住市北區,社區一家人”和以“六小一抓”為主要內容的“我愛我家”等主題教育活動。
在威海路步行街社區的各個樓道內,印有文明格言和標示語的宣傳牌懸掛在醒目位置。在創建和諧社區活動中,這里的居民主動用自家的鮮花和書畫裝扮樓道,使人感受到溫馨祥和的氛圍。
在佳木斯路社區,有一座遠近文明的“和睦樓”,住在這里的居民雖然來自四面八方,但多年來從來沒有吵過架、紅過臉。誰家遇到難事,大家都樂意出來幫忙,鄰里們都說自己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
在浮山后六小區,居民們愛綠護綠蔚然成風。許多居民自發養護門前的公共綠地,并成立了社區文明勸戒巡訪團,對發生在身邊的不文明現象進行及時糾正,成為維護社區文明的“啄木鳥”。
平安走進千萬家
穩定是和諧的前提和基礎。為確保一方平安,市北區把居民群眾的情緒作為第一信號,把加強社區群防群治建設作為第一目標,及時化解各類基層矛盾糾紛,筑起基層平安第一道防線。
為傾聽群眾呼聲,市北區建立了62個社區民情室,組建了有378人參加的民情室志愿者工作隊伍,目前已接待群眾來訪5200余人次,受理群眾反映問題3200件,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2860件。設立民情室的社區基本做到了無越級上訪事件、常住人口無一例刑事案件發生。他們還分別在機關、社區和商業網點等公共場所設立了135個書記區長信箱,及時收集群眾反映的意見建議。常年活躍在社區的800多名人民調解員,為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建設“平安市北”,全區深入開展了“警務、法官、律師、交通安全、消防”五進社區活動,建立健全了治保、調解、幫教、巡邏、普法、消防六位一體的綜治防控體系,廣泛開展了“家園護衛行動”和社區矯正工作。目前,全區107個社區全部建立了社區綜治工委和社區警務室,每個社區群防群治隊伍均達到70人以上,居民樓院看護率達到98%以上。全區有2個街道、15個社區、140個樓道被評選為市級平安示范街道、平安示范社區、平安示范樓院,群眾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本報記者 本報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