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三兩塊錢,咱也和城里人一樣吃水擰龍頭啦。”11月24日,當即墨市龍泉鎮吳家莊村83歲的張美英老人瞅著自家水龍頭清清的自來水“嘩嘩”流進水缸時,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自來水干凈方便,真給咱們帶來幸福啦!”農民們紛紛稱贊黨和政府為農民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至此,即墨市今
年140個村莊的農村自來水化工程全部竣工并通過驗收,11余萬農民喝上清潔甘甜的自來水。
即墨市屬于水資源匱乏地區,人均占有量為32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七分之一,特別是東部沿海丘陵地區的農民飲水難的問題尤為突出。遇到干旱季節有的村民家里的手壓井上不來水,群眾要到幾公里外鄰村拉水,排隊打水成為一“景”。一些嚴重缺水的村莊,可以看到一些專門販水的商販,一桶水最貴時候可以賣到十多元,更令人擔憂的是有的村即使有水,但淺層地下水含氟高,不符合飲用標準,很多村民患上“干勾牙”。“飲水難”成為農村奔小康的“絆腳石”,直接影響農民身體健康。
2004年初,即墨市委、市政府決定三年解決農民飲水難問題,到2006年全市村村通自來水。當年就實現了“開門紅”使6萬余人飲上自來水,今年目標是11萬人。該市政府與各鎮(辦事處)簽訂了責任書,明確了目標任務,落實了工作措施,并列入今年的年度目標考核,同時將農村自來水化列為今年重點辦好的實事之一。各鎮(辦事處)作為項目法人,鎮領導包村,嚴格執行施工監理制、工程合同制,實行公開招投標,采購設備材料和選擇有資質的隊伍,保證每個村莊好事辦好辦實。即墨市水利局作為工程主管單位,在認真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精心編制規劃,制定工程建設管理規定,并成立了農村自來水工程建設管理辦公室,下設規劃設計、設備采購、水質檢測、施工管理四個檢查組,巡回各鎮、各村檢查指導,對建設各個環節全過程跟蹤,嚴把水質水量、施工隊伍、材料使用、竣工驗收、建后管理等各個關口,確保“工程質量、目標任務、群眾滿意”三大目標的實現。在今年的建設中,全市共投入資金2710萬元,新打機井、大口井122眼,鋪設主支管道410公里,完成工程量70萬立方米。
相對于其他工程而言,農村自來水工程“多、散、小”,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建設容易管理難。過去由于疏于管理,很多工程維修不及時,癱瘓不能使用。為了根除這個弊端,在這批農村飲水工程的管理上,即墨市堅持建管并舉,加強后續管理,按照市場的要求,實行了“先建制、后建設”的辦法,在管理機制上遵循產權明晰,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形成了靈活多樣的新型農村“管”水機制。一是以龍泉鎮、移風店鎮為代表的產業化管理模式。由
鎮農業服務中心統一工程建設,統一供水管理,統一維修服務,實行聯村供水,“一條龍”服務,村干部省心,群眾放心;二是以豐城鎮一些村莊為代表的承包租賃模式。鎮村制定水價,以招投標形式將工程承包租賃給個人經營管理;三是以北安街道辦事處下疃村、田橫鎮宅科等村莊為代表的階梯水價管理模式。工程由村委集體管理,制定基本水價和經營水價兩種價格,每月公布水費收支帳目,在保障農民低價基本生活用水的前提下,也留足了工程維修基金。新機制產生了新效益,目前全市新建農村自來水化工程運行穩定,為農民長期飲水提供了保障。丁培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