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市場化”之舞 本報記者 劉錕鋒
“十五”期間,日漸提高的市場化程度,為青島經濟演繹出更多精彩。國有資本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快速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同時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發揮出更為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
,民間資本以不可阻擋之勢,在更多行業迅速釋放能量,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增長源。 國企:改革加速
青島國有企業是伴隨著“三年脫困”基本完成進入“十五”的。而“十五”期間,青島國有企業走過的則是一條改制改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路。
在2001年我市工交系統十大新聞中,國企改革取得突破進展位列其中。到當年底,有32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實現了“四個到位”和“兩個建立”。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加快進行,國有資產有進有退穩步推進。紅星化工在貴州實現上市,海爾、青啤、海信、雙星等上市公司成功實施增配股。多種途徑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有效降低。國有企業速度效益同步提高……
國有資本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這既是其集中優勢在關鍵行業發揮作用的需要,也是市場化程度日益提升的必然要求。
青島的國有資本最先退出的是以商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和流通領域。2002年之前,國有商業資本已基本全部退出,青島流通業由于外資和民資的進入,無論業態、服務水平都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隨之,青島工交系統的國有企業也加快了“退出”步伐。到去年底,按照市屬工交企業總數計算,全市的國有企業已累計改制退出398戶,改制率超過75%。
可以說,國有資本有序退出,也實現了其在關鍵性領域、大項目方面的優勢。我市國有資本加快了向大企業聚集的速度,去年,全市十大企業集團資產總額達到769億元,占全市的30%,占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73%;實現銷售收入占全市的36%;實現利稅和利潤分別占全市的49%和43%。
民資:大步進入
與國企改革同步,民間資本則伴隨著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和更多行業及領域的全面開放而大踏步進入。這從“十五”期間全市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的數量、規模、營業收入、納稅、吸納就業等指標上可充分反映出來。
2001年,我市個體工商戶總數為20萬戶,私營企業約3萬戶,注冊資本為280億元,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為71萬人。2004年,全市個體工商業戶達23.6萬戶,私營企業5.86萬家。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9.7%,完成投資、工業增加值、消費品零售額、稅收分別占全市的29.3%、30%、57%、11.7%。尤其在傳統服務業中,民營經濟已占到80%以上。
從今年初開始,我市加快民營經濟服務體系建設,并從“民本經濟、富民經濟”的高度,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扶持力度,拓寬民間資本進入市場的渠道,形成了投資創業新高潮。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民營經濟各項指標均讓人眼前一亮:增加值、稅收和出口額同比增長21.2%、24%和34.8%,分別占全市的44.6%、33%和49.2%。
從總量上看,到9月末,全市民營經濟注冊戶數達到34.7萬戶,注冊資本金總量達到1713億元。其中,個體私營注冊戶數33.3萬戶,注冊資本金938億元,從業人員110余萬人。
結構:更加優化
國有資本在有序退出中迅速向關鍵行業和重點大項目聚集,民間資本在更多領域釋放潛能,兩種資本力量在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的進程中相互補充、相互依存,形成了青島資本結構更加優化的整體格局。
可以說,“十五”期間,青島國有企業經過改制改組,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回歸到應有的位置。相比而言,民間資本則在更多的領域顯露崢嶸。在進出口領域,民營企業顯示出旺盛活力,在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機械等行業,民營企業正迅速成為主導力量。同時,單個民營企業規模在“十五”期間也快速膨脹,年營業收入過億元的已近180家,并出現了一大批行業骨干和龍頭。
“十一五”即將到來,國企改革改制之路還將繼續。我市的基本規劃是:國有大企業將以國際化、品牌化為導向,通過引進戰略投資伙伴,實現股份制改造和產權多元化的新突破;國有中小企業將在退出競爭性領域、引進民營資本、實行社會化改造等方面實現突破;國有困難企業,要在退出市場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進而有為、退而有序的格局。
可以肯定,民間資本在未來國民經濟發展中將發揮更大作用。按照市經貿委中小企業局的初步規劃,“十一五”期間,我市將抓住重大機遇,推進民營經濟結構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和環境創新,實現民營經濟總量、投入規模、企業規模、運行質量、經濟社會效益等方面的突破。
可以說,無論是關于國有企業還是民營經濟的發展規劃,都充分尊重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而與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相伴隨的,則是青島資本結構的更加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