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紅星
資源循環利用、經濟多元共生、碧水綠脈共融、環境潔凈優美、社會文明和諧、人居舒適安康,這是東營市正在描繪的一幅生態藍圖
東營的生態市建設在省內乃至全國都有很特殊的一面:這是
一座因盛產石油而被規劃為單一的資源型城市,又是一座地處黃河三角洲生態重區、土地面積連年增長的年輕城市。發展石油經濟,保護高效自然生態,對東營而言,似乎是一個“兩難”命題。
勇謀善斷的東營人正在破解這對矛盾,他們試圖在這座油城上,建設真正的“世外桃源”———經濟繁榮、自然和諧的生態城。
實際上,圍繞構建“世外桃源”,東營市早已搶先出手。東營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說,近年來,東營以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為出發點,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全市的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先后被授予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
因地制宜繪藍圖
對于東營的生態建設,2003年是具有標志意義的一年。是年,他們委托山東大學編制了《東營生態市建設總體規劃》,并最終形成了東營市政府《關于建設生態市的決議》。
資源循環利用、經濟多元共生、碧水綠脈共融、環境潔凈優美、社會文明和諧、人居舒適安康,這是東營市正在描繪的一幅生態藍圖。決策者們為這幅藍圖添加了定語:“2015年前全省率先實現。”
在該《規劃》中,東營確定了生態市總體定位和總體目標:
總體定位是,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以清潔生產和產業結構調整為切入點,以石油資源為依托,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循環經濟型生態產業體系構建為核心,以產業多元化轉型為突破口,以黃河三角洲保護開發為重點,以生態保護與建設、資源保護與高效循環利用、生態和海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為目標,以生態景觀格局和城市建設為基本框架,完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模式和運行機制,構建社會文明與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培育生態社會。
總體目標則是:以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為基礎,立足于城市獨特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以發展生態產業為主體,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依托,充分發揮黃河三角洲的優勢,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積極推動跳躍式的發展,積極培育以生態工業、高效生態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新興外向型產業體系,重點構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自然資源保護、污染防治、生態景觀、城市建設、生態社會、安全保障措施九大生態體系,加快石油替代產業的發展,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實現由二元經濟結構向城鄉經濟一體化轉變。到2015年,80%的城鎮建成環境優美鄉鎮,把東營建成以生態產業為主體的資源循環利用型生態市。
治理污染不手軟
一座新興油城,要建設生態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自然成為題中應有之義。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在治污方面上,東營市政府出手凌厲,決不姑息。
東營市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認真貫徹《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國務院《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抓好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和“三同時”制度的落實。僅2004年就拒批違反國家產業政策、不符合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污染嚴重的項目9個。對群眾反映強烈、執行難度大的東營神馳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違法建設的10萬噸/年重油改質項目,東營市果斷出手,今年6月10日,使其全部停產。
東營市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在全市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共出動檢查人員2788人(次),開展拉網式檢查兩次,檢查企事業單位1582家(次),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146起,對20家重點環境違法企業實施了掛牌督辦,對24家企業下達了限期治理。
唱好循環經濟大戲
循環經濟是生態市建設的核心,事關整個生態市建設的全局。東營市在循環經濟建設中,始終抓住這個“牛鼻子”:拉長了產業鏈,實現了企業內部閉合循環和相關產業的絞合,構建起了循環經濟的基本框架。
該市積極開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促進工業企業之間產品或廢物交換,拉長了產業鏈。在全市大力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通過宏觀管理、政策引導,規范服務,推動了綜合利用企業快速發展,實現了重點行業之間的產業鏈的銜接。初步在石油煉化、熱電、建材行業之間,林業、木材加工、纖維板生產之間,石油開采與化工行業之間形成了產業循環鏈條,實現了資源共享。
2004年,東營市重點用能單位能耗907.59萬噸標煤,萬元工業總產值能耗平均0.77噸標煤;重點單位用水工業企業取水量12267.43萬噸,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了88%;資源綜合利用產值51.76億元,利稅11.97億元。今年東營市被確定為全省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城市,華泰集團、華譽集團被確定為循環經濟建設試點企業。
清潔生產是從源頭上治理污染,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環節。按照“典型示范、注重實效、由點及面、全面推進”的原則,東營市加強引導,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去年被列為全省清潔生產示范市,華泰集團和廣饒石化入選全省第一批清潔生產示范企業。截至目前,正和集團已實施的較大清潔生產方案就達100多項,每年減少廢水排放量30萬噸,直接經濟效益51萬元。該市還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對市污水處理廠部分“中水”進行回用,生活污水處理步入了良性循環。
生態旅游前景廣闊
“東營市擁有雄奇多姿、蔚為大觀的旅游資源。”東營市市委書記石軍對此十分自豪。
東營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培育石油替代產業是當前的重要任務,而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一旦利用好,有望成為東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新的增長點。
東營市旅游局局長李祥義告訴記者,今后將突出“黃河口、大油田、孫武故里、現代油城”特色,大力開發反映黃河口文化、油城特色、歷史名人、民間傳統文化的旅游產品,把東營建設成獨具特色的“世外桃源”。近期將重點實施好“四大工程”,即河海交匯、濕地生態為特色的黃河口生態旅游工程;以觀海景、吃海鮮、海上游樂、海濱休閑為特色的濱海旅游工程;以石油地質構造、開發開采、加工利用、油田開發史和現代城市為特色的油城旅游工程;以古文化和現代文明為特色的文化旅游工程。
旅游必須有健全的城市設施來依托,為此東營人以“大空間、大水面、大綠地”為特色風貌,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建成區面積已達67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到54%。下一步將在中心城高標準規劃建設市經濟開發區、東營區新區、經濟適用房區、商貿區、高層區5個功能區;加快建設和完善森林公園、清風湖公園、明月湖公園、天鵝湖公園4個公園;加快啟動大劇院、會展中心、科技館、體育館4大建筑建設。
東營離現代“世外桃源”的距離越來越近。
不是尾聲
當記者即將結束采訪時,東營市委宣傳部提供了一組最新數據。我想這些成果是東營市生態建設的開始,而不是“尾聲”。
截至目前,該市仙河鎮、孤島鎮、廣饒鎮獲得了國家環境優美鄉鎮榮譽稱號,68個村莊創建成為市級生態文明村,6家企業獲得了山東省環境友好企業稱號,華泰集團、正和集團等11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東勝精攻等50多家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各項指標已通過國家環保總局驗收,全市形成了45.3萬畝速生林、20萬畝冬棗、5萬畝桑園、l萬畝花卉和2萬畝種苗等五大林業產業,林木覆蓋率由2002年的14%增加到19.6%,平均每年增長近2個百分點,造林速度和相對增長量均居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