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了今后5年的8項工作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農村“新”在哪里?在“十一五”的第一年,新農村建設如何取得良好開局?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最近,各地都在謀劃本地區未來5年建設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比如,蘇南地區不少同志就提出,未來新農村
應當以農業現代化集中區的形式表現出來,加快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布局,切實以城鄉統籌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農業大省河南的一些同志則提出要進一步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農業科技為引領,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力度,把創新機制放在新農村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農民收入。
由于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新農村建設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但從全局看,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五中全會對新農村的描述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這是對新農村的全景式描繪,也是我們建設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和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思路,是從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工農互動的高度對新世紀新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的重大部署。
應該說,新農村首先“新”在從促進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出發,提出了農村工作的新思路。《建議》提出,要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綜合國力的明顯提高,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條件正日漸具備,總體上看我國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而現階段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為此,要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形成有利于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市場機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機制。
新農村還“新”在從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出發,提出了農村工作的新要求。《建議》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20字要求,也可以說是新農村的具體體現,其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條件,“生活寬裕”是建設新農村的具體落實,“鄉風文明”是建設新農村的思想基礎,“村容整潔”是建設新農村的環境氛圍,“管理民主”是建設新農村的體制保障。五個方面相互融通、相輔相成。重點是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建設新村鎮;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培育新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
更為重要的是,新農村是“新”在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眼光,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出發,把農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穩定,就沒有國民經濟的穩定;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真正發展;沒有農民的富足,就沒有國家的持久繁榮。只有近八億農民都加入到現代化的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只有廣大農村明顯改變落后面貌,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從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解決“三農”問題這個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非常深遠。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有個好的開局,這對于鼓舞士氣、鼓足干勁,十分重要。我們一定要深入領會和切實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用新農村建設來統領新時期的農村工作,扎扎實實穩步推進。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從各地實際出發,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切實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采取綜合措施,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積極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
需要強調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任務,不會一蹴而就,必須開好頭、起好步、打好基礎。由于我國農村各地的發展差距很大,發展進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我們切不可脫離實際,違背農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實穩步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