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清是在一個值得大家關注和期許的時候就任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的:前任請辭震動全國、建行股改迫在眉睫……
郭樹清也是在一個充滿懸疑的時機走到中國金融改革最前沿的:改革能否成功?上市能否實現?……
建行在港上市,喝彩聲中,又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定價是否合理?引進戰略投資者值不
值得?國有資產流失沒有?……
“疑問是件好事,反映了人們對金融改革的關心!”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的履歷,培養了郭樹清穩健、嚴謹和勇于面對的風格。“這樣,人們可以有機會了解更多建行上市的幕后新聞。”
坐在建行總部22樓郭樹清的辦公室里,我們的談話從人們的一個個質疑開始。
籌資700多個億,賺了還是賠了?
質疑一:建行上市的超額認購那么多,說明這樣的價格賣便宜了。定價時,建行充分考慮巨大的網絡、品牌、客戶等無形資產了嗎?
記者:金融界稱,建行上市是全球資本市場近年來最成功的一次公開發行,但也有人反對。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郭樹清:最新情況是,經過一段平穩運行之后,我們的股價開始上升,價值約12億美元的超額配售成功實現,總的籌資額達715.8億港元。每股的市凈率為1.96倍,市盈率為14.7倍,達到甚至超過一些國際最先進銀行的即時交易價水平。
建行上市后交投活躍,但絕大多數交易圍繞著發行價,沒有暴漲暴跌。有外國朋友問我,你們怎么能對市場估計得這么準確呢?我開玩笑說,我們使用了每秒100億次的計算機。天時、地利、人和,多種條件匯合在一起才形成了這個結果。
有人說,我們有許多缺點和不足,價格超過匯豐銀行、美國銀行沒有道理。確實,在經營管理水平和運行機制方面,我們與國際一流銀行之間存在著差距,這是不利因素。但中國的經濟發展勢頭和潛力世所罕見,我們銀行業的增長前景勝過外國同行,中國政府改革的決心和我們已采取的行動都給投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我們定價的有利因素。只要把兩類溢價因素都考慮清楚,就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記者:建行的股價可以賣得再高一些嗎?
郭樹清:這次建行股票的香港公開認購超過40倍,國際機構超過9倍,市場反映熱烈,但遠不是最高水平。我們提過兩次價格,投機的空間已經很小,不可能像某些朋友想象的那樣,提到只剩一倍多認購的程度,那樣就很可能流盤、失敗。
資本市場的規律是,當大家認為你定價較合理時,可能有許多人來下訂單;如果認為你不合理,可能連一倍都保證不了。
至于建行的無形資產,當然不會遺漏。招股說明書修改幾十次,路演會見了幾百家機構,還有幾十家投資銀行和基金公司的專業分析師各自獨立寫出研究報告,可以說把我們每項長處和短處都翻騰了許多遍。我們不可能也不打算改變所有人的看法,但必須保證讓投資者看到一個完整的客觀的圖景,怎么評估、怎么判斷是每個參與者自己的事情。就這一點而言,我感到十分滿意。
美國銀行:占了我們多少便宜?
質疑二:對美國銀行來說,幾十億美元的價格賣得太便宜了。建行在國內擁有網點1.4萬家,在中國金融市場的份額為12%,花20多億美元就堂而皇之的進來,等于讓美國銀行坐享紅利。
記者:美國銀行和淡馬錫這兩個戰略投資者入股建行時的價格都明顯低于公開發行的水平,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占了我們的便宜,或者說我們把建行給“賤賣”了?
郭樹清:美國銀行入股的市凈率是1.15倍,也就是說我們1塊錢的凈資產賣了1.15元,賣給淡馬錫的價格更高一些,為1.19倍。初一看,這與發行價市凈率1.96倍相比,差得很多,但只要稍微留心就不難發現,這兩個價格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
中介機構和投資者一致認為,建行的投資亮點之一就是有國際著名金融機構加盟。戰略投資者會改善公司治理,會帶來技術支持,會與我們一起來共同面對未來的市場風險,這些都是無形資產性質的收益。僅就轉讓價格而言,也大大高出賬面凈資產,特別是考慮兩家機構還承諾以公開上市時的價格買入一部分股份,平均算下來,更要高出許多。
不少國際金融人士,包括歐美、香港和臺灣朋友,都對我們的談判能力贊不絕口。我們的團隊接觸了許多潛在的戰略投資者,對所有可能涉及的問題都做了全面深刻的了解,他們尤其精于計算。坦率地說,我有時甚至有點擔心他們過于精明。
記者:有人說中建兩行在與戰略投資者簽訂的協議中,有我們對外方單方面的擔保承諾,還有的條款似乎也是對外方比較有利,這是怎么一回事?
郭樹清:這是一個誤解。在協議形成的過程中,雙方常常為一個細枝末節爭得天昏地暗。
就建行的情況來說,談判將近完成時,外部審計師還沒有對2004年的財務報告正式簽字,外方就提出,能否讓我們保證有關建行的財務數據是完全真實的,如果將來發現有虛假并造成一定數量的損失,且經中國的法律程序判定后,須給予賠償。
你賣東西,怎能不敢說你的東西是真的、好的?當然,你完全可以不同意,讓他們自己去查賬,這樣一來,時間就會拖得很長,代價就會增加,上市就可能拖后。市場瞬息萬變,錯過好時機,代價可能以百億計。所以,事情的本質是,我們用一個發生概率幾近為零的賠償承諾,為國家和發起股東換來了實質性的利益,更重要的是,這個擔保在上市之后已不再有什么實質性意義了。
外國資本會逐步控制我們的國有銀行嗎?
質疑三:國外資本入股中國的銀行,除了追逐利潤外,更長遠的目標是控制中國的金融企業和金融產業。外資銀行進入我們的銀行后,將輕而易舉地掌握國有銀行的核心信息和弱點,將來打敗我們。
記者:確有人擔心,建行以全流通方式上市,可能會導致外國資本控制國有商業銀行,或者國有控股地位下降。你以為呢?
郭樹清:全流通的方式符合國際慣例。建行以全流通方式上市,顯示了我們在國企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上與國際接軌的決心,也成為H股市場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良好開端。
按我的理解,首先,國家會對主要商業銀行保持絕對控股地位,這個方針不會改變。其次,建行的大股東,無論是匯金公司,還是美洲銀行、淡馬錫,都有持股的鎖定期,與一般的投資者不同,不是他們想賣就賣的,市場不會因全流通而劇烈波動。第三,最大的外資股東美國銀行已經聲明,其在建行的股份最高為19.9%,這已寫入合作協議,而且受法律約束。
現在我們的股權結構情況是,海外機構和個人持股占25.75%,國有控股占74%以上,即使以后美國銀行行使期權再買10%左右,國有控股仍將在60%以上,占絕對優勢,不會發生外資銀行占據主導的問題。
記者:也有人說,外資銀行入股后,為明年全面放開市場準入后打敗我們提供了利器。有這種可能嗎?
郭樹清:就建行而言,我不認為有哪家外國銀行可以在中國的市場上打敗我們,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存在這種可能性。
我們的弱點,外國銀行不用花錢入股就很清楚,何談隱瞞?商業秘密是另一回事,董事自然會知道其履職所需的信息,但他必須依法承擔責任,至于大量的客戶信息,我們不僅沒有義務向投資者提供,相反還會嚴格保密。如你所知,兩家戰略投資者不派人參加管理層,他們還正式承諾,不從事與建行競爭的業務。
國有銀行不上市能不能搞好?
質疑四:中國的金融企業改革難道只有出售、上市一條路嗎?如果像建行這樣業績優秀的“經濟命脈”型大企業紛紛赴境外上市,中國證券市場就可能面臨空心化和邊緣化的危機。
記者:國有銀行改革是不是一定要上市,是不是一定要在海外上市?不上市就搞不好嗎?上了市就一定能搞好嗎?
郭樹清:如果純粹從理論上討論,嚴格地說,這些問題很難有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回答。
但是,根據實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沒有現代企業制度,像我們這樣的銀行就不會有出路。國有銀行掛牌上市,可以實現股權多元化,市場、媒體監督加上成千上萬股東的監督,可以催生公開、透明、正常的激勵約束機制。
毫無疑問,只要能有同樣有效的機制,不上市也可以搞好。但是,靠一個政府部門或幾個政府部門來管銀行肯定是不行的。過去說,搞好企業關鍵是選一個好班子,問題的關鍵是怎么選,特別是誰來監督誰來糾錯,怎么防止其喪失生機和活力。
當然,上市只是提供了一種必要條件,并不是充分條件,上了市也搞不好的企業屢見不鮮。所以,上市是建行改革發展的新契機、新起點,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記者:建行明確承諾派息率達35%到45%,而在國內上市的國有企業很少向國內投資者承諾派息率。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郭樹清:全部利潤都屬于股東。上市公司不全部派息,留下來用于再投資、再發展,形成的資產增值同樣屬于股東。不能把不分紅或少派息看成自然和正常的事情。
派息政策同樣要考慮許多因素,最重要的是要在長遠發展、股東即期回報,以及眼前利益之間求得平衡。每家公司都會根據自身實際,在不同階段制訂不同的股息政策,派息水平自然也會有高有低,不可一概論之。我們的政策是反復研究論證的,符合建行的根本利益,也符合所有股東的利益。
中國現有的銀行既不是金山,也不是廢墟
質疑五:中國的金融業是高利潤行業,正在爭先恐后引進戰略投資者和爭取海外上市的銀行,實際上是將巨額財富拱手送到境外。
記者:最近,隨著國內銀行業全面開放的期限越來越近,國內銀行改革上市的步伐在提速,外國資本進入的步伐也在加快,銀行業的新一輪改革浪潮是不是有點操之過急?
郭樹清:中國金融業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怎么估計也不會過高。
我國經濟改革開放和高速增長已經27年了,金融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時至今日,金融業仍然是整個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機制轉換落在后面,包袱非常沉重。不把金融體系整治好,國家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就可能中斷,甚至可能遭遇危機。
金融的性質決定了其改革又十分復雜。特別是像建行這樣的全國性國有大銀行,擁有1.5億個儲戶,為絕大多數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提供服務,一旦經營不善,陷入困境,后果會很嚴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加快金融改革。
十幾年的經驗和教訓使我們認識到,改革必須和開放結合起來。中國的銀行不開放,不引進戰略投資者,也并不是絕對不可能自己搞好,但時間上可能要更長一些,效率上可能會更低一些,中間的不確定性就會更大一些。戰略投資者的進入,可以加快公司治理結構建設,改變“官商”文化,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
我們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中國現有的銀行既不是金山也不是廢墟。如果不真正從機制上脫胎換骨,那么國內許多銀行所具有的價值不僅不能夠為正值,反之可能為負值。一個負價值的企業或行業,股票是發不出去的,更談不上賣得貴了還是賤了。新華社記者
謝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