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最差勁的電影里,也很難找到“高大全”了;現在,最賣弄視效奇觀的電影里,也沒見有人敢于不制造戲劇沖突,就直接堆砌電腦特效,F在,特技展廳里哈利·波特的高大全形象正在毀掉哈利·波特系列。
只有在善惡沖突、生死對決過程中展現的魔法,才有激動人心的力量!豆げㄌ嘏c火焰杯》80%的精
彩魔法,出現在毫無懸念的三強爭霸賽。電影并非不能以體育競賽為題材,但是絕不能為了比賽而比賽。這個道理如此簡單,你看就算足球比賽,開球前解說員都懂得要把雙方球隊的歷史恩怨盡情煽乎一把。反觀《火焰杯》里的三強賽,哈利和另外三名選手沒有任何恩怨,甚至很友好———簡直就是友誼賽。這個沒有任何前因后果,憑空捏造出來的友誼賽,是《火焰杯》為了展示魔法搭建的特技展廳。
一個特技展廳已經夠糟糕了,偏偏里面還豎著一個“高大全”雕塑,他就是五好少年、學習尖子、黑暗勢力死對頭、魔法世界寵兒———哈利·波特。哈利·波特系列已經徹底淪為哈利·波特傳記片,創作者們拜倒在哈利·波特腳下,對他身邊的人連斜眼瞧上一瞧的興趣都沒有。不然的話,誰能給我解釋解釋,為什么三強賽的第一場,只有哈利·波特的比賽畫面?
火焰杯的小陰謀,是惟一體現智商的地方。但它和三強賽之間的聯系薄弱,同樣削弱了影片可看性。最糟糕的是,陰謀謎底揭曉,竟然又是哈利·波特:伏地魔要利用他獲得重生。任何事情,哈利·波特總是關鍵,這一點恐怕連詹姆斯·邦德都自愧弗如,自戀如007者,也沒見他在哪一集里敢于宣稱:敵人所有的興趣、所有的陰謀完全是沖著他一個人來的。(王陳)
第四部醫治審美疲勞
一百個人眼里,有一百個哈利·波特。我不是哈迷,但這四部改編電影中,我最喜歡《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火焰杯》是這部系列片的分水嶺。
前三部哈利·波特影片基本將原著魅力完整呈現,到了看第三部時,像我這樣的成年觀眾已經審美疲勞。第四部主要寫14歲的哈利·波特被牽連進入成年學生的三強爭霸賽,有關青春和成長,令人耳目一新。執導過《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的邁克·紐厄爾準確地捕捉到這個亮點,讓原著瘦身。比如,魁地奇世界杯比賽一帶而過,堅決不讓觀眾過足視覺癮,很快進入14歲花季的校園生活,讓影片前半部分彌漫著愉快的青春氣息,特別是圣誕舞會,既為后半部份的爭霸賽作鋪墊,又呈現出以往哈利·波特影片難得一見的浪漫氣息。
導演的視角完全是成人的,他舍棄了哈利姨媽一家那樣的丑角,把丑角的任務交給了八卦女記者。前面的浪漫與歡笑制造得越成功,后面的墓地大戰越震撼。塞德里克的犧牲,凸現殘酷青春的悲劇力量。
《火焰杯》的改編非常成功,導演表達整體感很強,并沒有沉溺于特技創造的奇幻場面。比如,四位勇士與龍的決斗,只著重表現了哈利一人,取舍得當,體現了導演把握暢銷小說的智慧。(楊勁松)
劇本改編出色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原著人物眾多,細節豐富而精致,情節曲折而復雜。由斯蒂文·克里夫斯改編的電影在兩個半小時內將小說精華再現,或增或刪,恰到好處,可謂劇本改編的典范。
首先,是出場人物的削減。原著花費許多筆墨的家養小精靈多比和閃閃,沒有出現;魔法部失蹤的女巫師,巴蒂·克勞奇夫人,沒有出現。原著中,他們的出場都是為小巴蒂·克勞奇服務的。電影將之完全省略,只用阿不思·鄧不利多的一句話輕輕帶過,“告訴福吉,這里有一個阿茲卡班的囚犯”。對于電影來說,小巴蒂·克勞奇假扮瘋眼漢穆迪,將哈利送到伏地魔身邊,致使伏地魔成功復活,這就是整個故事。其他,可以省略。
其次,是細節的削減。原著中,對魁地奇世界杯賽的描寫可謂是不惜筆墨,電影里只用幾個鏡頭一閃而過,目的是:交待門鑰匙的用途(為以后獎杯成為門鑰匙埋下伏筆),使爭奪獎杯的四勇士之一威克多爾·克里姆出場。其他細節完全削減,以突出主要故事。
第三,是對主要情節的豐富和突出。哈利智斗匈牙利樹蜂龍一段,小說中哈利早就有了對策,一出場就使用飛來咒召喚來飛天掃帚,電影中他卻被樹蜂龍逼得險象環生,后來在赫敏的提示下,才想到召喚來飛天掃帚。樹蜂龍在霍格沃茨學校的建筑物上空緊追哈利那一段,影片更是不惜血本盡力表現,制造了小高潮。相比原著,情節更加豐富突出。
美中不足的是,保加利亞隊的吉祥物“媚娃”沒有出現,不免令哈迷們失望;小說中具有媚娃血統的芙蓉·德拉庫爾,在電影中姿色平平,不再驚艷,羅恩對這樣一個女孩神魂顛倒,說服力不足。(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