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黨中央做出的這一重大決策,對于地處開放前沿、正在邁向全國重點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青島來說,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率先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突出發揮青島龍頭帶
動作用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確立了青島的龍頭地位,并以此為核心著力打造山東半島城市群和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兩大品牌,形成了“青島強則半島強,半島強則山東強”的共識。而從目前青島的發展態勢看,要真正成為全省龍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重點之一在于增強所轄五個郊區市的實力。五個郊區市面積、人口分別占全市總量的89.4%、65.5%,縣域經濟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50%以上。與學趕目標蘇州市相比,青島的縣域經濟發展差距顯而易見。可以說,青島與蘇州的差距就在于縣域的差距。而要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就必須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青島的繁榮強大提供有力支持,打造雄厚基礎。
青島有條件率先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我國全面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提出來的,旨在通過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工農互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近年來,青島市緊緊圍繞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構筑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國際大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三件大事”,大力發展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經濟”,著力建設電子家電、石油化工、交通運輸設備、新材料“四大工業基地”,加快培育家電、電子、石化、造船、汽車、港口“六大產業集群”,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提升,經濟社會進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成為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中國品牌之都,特別是“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大城市框架的初步形成,市郊工業的快速崛起,為城鄉互動、一體推進搭建了平臺,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能力顯著增強,正在進行的城市七大組團發展,使沿線的膠南、膠州、即墨以及黃島、城陽等區市的廣大農村地區進入了城市化發展軌道。
率先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并不是一哄而上,盲目跟進。市委九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實行兩套標準:一套標準是按照全國的統一要求來建設,另一套標準是對城市組團發展中涉及的村莊要按照城市的標準來規劃、建設和管理。但具體到各個郊區市來說,情況不同,基礎條件不一樣,建設的標準、速度也不可能一樣,新農村的建成也要有先有后,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把新農村建設搞成“大呼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富裕農民,要堅決防止和避免因片面追求新農村建設形象而出現加重村集體和農民負擔的現象,真正讓農民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率先建成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社會更加和諧的新農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20字目標要求,使新農村建設這一老話題承載著更多新涵義。我們現在建設的新農村,是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的新農村,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全面發展的新農村。要消除新農村建設就是蓋新房、修街道、搞整潔、種花草的片面認識,把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與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促進社會文明結合起來,既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轉變農村臟亂差的面貌,又要順應農民求知、求美、求樂、求安的需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周慶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