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剛
2001年以來,我市牢牢鎖定三大特色經濟、四大工業基地、六大產業集群、循環經濟這樣一些“關鍵詞”,鍥而不舍,精心打造,在短短5年的時間里,使港口、海洋、旅游三大特色經濟日益彰顯,電子家電、石油化工、汽車機車造船、新材料四大工業基
地規模初具,家電、電子、石化、汽車、造船、港口六大產業集群逐步形成,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資源消耗不斷遞減,經濟與環境發展趨向和諧。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已在我市基本確立。
2001年,我市生產總值達到1316億元,同比增長13.7%,一、二、三產業比例為10.9:49.3:39.8,與往年相比呈現出第一產業逐年下降,二、三產業逐年上升的良好走勢。這一年,我市港口吞吐量達到10422.9萬噸,一舉跨入全國7個億噸大港行列,成為國內和東北亞少有的具有全方位綜合能力的世界級港口;全市海洋產業產值達到286億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超過10%;全市旅游總收入達到117.56億元,增長17%,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551.44萬人次,增長18.3%。
可以說,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加速發展,2001年的青島經濟已經有了一個精彩的開端,為此后的騰飛蓄積起一定的能量。在此基礎上,市委、市政府以經濟全球化的視野,站在城市發展百年大計的高度,重新勾畫發展藍圖,為青島經濟實現質的跨越拓展出全新的迸發空間。
2001年3月,市政府在開發區舉行現場辦公會,時任市長的杜世成首次提出在西海岸構建青島新的經濟發展重心的思路。2002年初,我市明確提出“挺進西海岸”戰略,從而拉開了城市重新定位和新一輪大規模經濟結構調整的序幕。挺進西海岸,使我市構建“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現代化國際大城市框架,有了最為理想的切入點。與此同時,我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也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里加速形成。
三大特色經濟日益彰顯。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港口吞吐量完成1.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完成466.8萬標箱。港口的興盛帶動了港口經濟蓬勃發展,使一大批大項目、大產業依托港口生根發芽,迅速壯大;2004年,我市旅游業實現接待國內游客2000萬人、入境游客50萬人、旅游收入200億元“三突破”,今年前三季度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則達到2058.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92.2億元,全市旅游業發展呈現出“時間延長、購物消費增加和商務游客增加”的喜人特點,從而為我市壯大旅游經濟、打造“國際海濱度假城市”注入了強大活力;海洋經濟在2002年就達到了16%的增速,海洋產業增加值已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2%左右,目前則在海洋藥物進一步研究開發、海產品加工能力進一步提高、海洋資源進一步開發的強力帶動下疾速前行。
四大工業基地已初具規模。2002年,我市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四大工業基地,自此以后以大項目為龍頭,加緊進行招商引資;以優化產業結構、帶動產業升級為著眼點,推動家電、汽車、石化、造船等產業裂變發展,從而使電子家電、石油化工、汽車機車造船、新材料四大工業基地迅速在我市形成并發展壯大。今年前7個月,四大工業基地完成工業總產值1213.94億元,同比增長20.3%,產值的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