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規范制止畸形產業鏈
記者在林甸縣采訪時,農民向記者反映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農民給張家育種,很少有簽訂合同的,倒是"西瓜袋"替代了合同的作用:農民秋收時將育成的西瓜種交給張家,張家返還給農民一個裝有種子樣本的紙袋,上面寫明總斤數,算作農民領款的憑證。
多年來,西瓜袋成了林甸縣部分地區的"流通券"
——
不僅可以作為農村定婚時的彩禮,還可到縣城一些商店買摩托車。更為重要的是,西瓜袋竟還可以抵頂鄉村的農業稅、特產稅等稅款,用作抵押到信用社貸款。而新的育種戶只有依靠老育種戶西瓜袋的抵押才能搞育種,所以西瓜袋有時比錢還好使。一些農民認為,地方政府對這種行為的沉默和認可,也對農民最終陷入風險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農民向記者展示張家的付款憑證 —— 西瓜袋

這樣的西瓜袋一度成為林甸縣部分地區的“流通券”
農民反映,不僅張家榨取了他們的大部分利潤,在這種產業鏈上,還有更多的人參與瓜分農民的利潤:張家在各地搞育種要選拔片長,片長在農民收入里有提成。記者在一份《2003年制種基地制種聯合會補充章程》復印件上看到,"99%的合格種子,提農戶每市斤0.80元,西瓜所配發0.20元";"100%的種子,提農戶0.5元,西瓜所配發0.80元。
農民反映,育種款在張家手里押著,使他們很難按市場價賣自己的種子,這樣絕大多數利潤都被張氏家族榨走。押的錢太多,也使他們很難有錢搞別的生產經營活動,再加上地方政府沒有給農民引出什么致富門路,所以張家很容易就把大家
"套牢",農民明知受盤剝也沒有辦法。
黑龍江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董鴻揚研究員說,張家與林甸縣農民形成的這種產業鏈,不是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關系,而是一種畸形的產業鏈。張家的發家史中浸透了對農民利益的盤剝,其拖欠行為不斷惡性循環,嚴重地影響了農民的致富。對這種現象不僅應該盡快加以制止,而且也應引起其它地方的警惕。
記者:程子龍、鄒大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