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利潤下降已如同瘟疫在全球蔓延———
在中國市場,大眾去年已是零利潤,今年虧損已成定局,最賺錢的廣州本田、東風日產、一汽豐田全是日本車;在國際市場,通用福特都陷入巨虧的泥潭,寶馬的利潤也在下降,可豐田和本田的利潤照樣高得讓人眼紅……日本汽車制造商強大的贏利能力到底
在哪里呢?撥開一切情緒化的迷霧,讓我們理性地去看一看日本車成功的奧秘。
日本車在中國和全球的優勢都在進一步擴大
今年的車市已快接近年終歲尾,稍作盤點就會發現,今年在中國的汽車市場,占據份額最大的已不是德國大眾,而是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為代表的日系車。廣州本田前三季度的銷售量為17萬輛,一汽豐田前三季度的銷量超過10萬輛,東風日產前三季的銷量超過11萬輛,狂增169%,而一汽轎車和海南馬自達兩家企業馬自達品牌的銷售量也接近10萬輛。這四大品牌的銷售總量就達48萬輛,在前三季度所銷售的280萬輛乘用車中占據了17%的份額,而南北大眾前三個季度的銷售總量僅為32萬輛,只有11.4%的份額,上海通用只占7.8%的份額。從最早建廠的廣州本田算起,日本車商僅用了7年時間,就超過了進入中國已20年的德國大眾,成為中國車市上新的主導力量。
不僅如此,與南北大眾、東風雪鐵龍的庫存增加、贏利艱難相比,幾大日系合資企業的效益也都蒸蒸日上,呈現出強勁的上升勢頭。
不僅在中國這個新興的汽車市場,就是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美國,日系車也是所向披靡,銷量與利潤都在節節攀升。2004年,日本車已占據了美國30%的汽車市場,今年這個份額還在擴大。日系車頭號代表豐田的勢頭無人能擋,10月份其混合動力車Prius的銷量暴漲68%,小汽車的漲幅為12.6%。今年以來,豐田在美國的銷售已經增長了10.7%,市場占有率一舉躥升至13.2%,克萊斯勒13.6%的"老三"位置已岌岌可危。有日本媒體預測,由于第四季度豐田的銷售形勢看好,因此,豐田汽車的2005財政年度(從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的凈利潤將達到創紀錄的104億美元,比去年的100億美元增長約4%。2005財年的經營利潤預計增長5%,將達1750億日元,銷售收入將增長8%,達2萬億日元。
本田的表現緊隨豐田之后,10月份銷量增長4%,其中小汽車增長7%,新改良的Civic和Ridgeline兩款車型大為暢銷。本田今年的整體銷售也上漲了6%。馬自達今年在全球的形勢也相當喜人,據公司高層透露,今年馬自達的營利率有望達到3%-3.5%,凈利潤為550億日元,比去年的458億日元將增長92億日元。
與日本汽車企業形成對照的是美國、德國的汽車商形勢卻相當不妙。今年前10個月,通用汽車銷量總共下降2.7%。不僅銷量下滑,通用的經營也出現嚴重問題。最近通用的財務報告顯示,該公司第三季度凈虧16億美元。受美國本土市場銷量下滑、工廠減產、高昂人力成本等因素影響,今年前9個月,通用汽車的虧損額已累計超過30億美元。
福特的業績簡直和通用“如出一轍”,銷量同比下降23%,皮卡和SUV也下跌了30%,福特汽車北美業務在第二財政季度稅前虧損達9.07億美元。
在德國,過去最賺錢的寶馬公司已連續三個季度凈利潤下滑。該公司今年第三季度凈利潤為4.48億歐元,較去年同期的4.79億歐元減少6.5%。今年前9個月,寶馬的稅前利潤只有23.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2.5%。德國大眾更是已連續三年利潤下滑,今年由于采取了延長工作時間、削減成本等措施,才勉強暫時擺脫困境,贏利達到2.73億歐元。
日本車已積累起自己的深層競爭力
大家都知道,日本并非汽車工業的發源地,日本汽車的品牌、技術也并不比歐美的汽車更過硬,但為什么能在全球市場上都取得成功呢?正如日本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制造業研究中心特任研究員葛東升在其一篇論文中所指出的,豐田公司自上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從未出現赤字和裁員的狀況說明,在生產和研發上長期積累的競爭力是其實現盈利的堅實基礎,特別是其在成本、質量和靈活性等方面的組織管理方面所積累的深層競爭力才是日本汽車商成功的秘訣所在。
人們喜歡購買日本車首先是因為它高超的質量。美國著名市場調查公司J.D. Power AsiaPacific
于今年年初公布的2004年中國新車質量調研(IQS)報告顯示,廣州本田的雅閣、奧德賽和飛度三款車型分別獲各細分市場車型新車質量第一名。J.D.Power2003年對美國汽車市場質量調查顯示,在受調查的37種汽車品牌中,質量問題最少的10個汽車品牌中,有5個日本品牌、4個美國品牌、1個德國品牌。質量最好的品牌是豐田公司的凌志,凌志汽車連續9年成為質量問題最少的汽車。
而日本車這種高超的質量是得益于日本汽車企業的"精益生產方式"。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的作者汪中求的話說,"這種精益生產方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控制和管理汽車的設計開發、工程技術、采購、制造、儲運、銷售和銷后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從而達到以最小的投入創造出最大價值的目的。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以及各環節之間的銜接都是經過精心籌化和計算的。"這種生產方式為豐田首創,后為本田、日產等日本企業所效法。
其次,是日本的車商都在堅持不懈地追求最新的汽車技術,領先的技術使日本車立于不敗之地。日本車起初也是靠模仿歐美汽車起家,但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日本汽車在技術上已有了足以和歐美抗衡的技術實力,豐田的混合動力技術、馬自達的轉子發動機技術在世界上都處于領先地位。如在今年的東京車展上,豐田、日產、三菱和本田都拿出了各自的最新開發成果。豐田的概念車"Fine-X"是一種燃料電池混合動力車,其排放物只有水蒸汽,不會排出有害的氣體。三菱汽車公司展示的獨立開發的未來電動車MIEV,其動力性遠遠超越了以往的電動車概念。
還有一點,就是日本車總是善于迎合銷售市場的需求,汽車的本土化工作相當出色。例如豐田當初為打開美國市場,就研究了美國青年人喜歡喝玻璃瓶飲料的習慣,而在車中安裝了放置玻璃瓶的柜子,受到了美國客戶的歡迎。本田在將飛度引入中國時,就根據中國人喜歡三廂車的傳統審美習慣,而專門為中國市場開發了一款三廂轎車,一舉獲得成功。
日本車還在全球大舉擴張
由于日本汽車在全球的成功,它的海外擴張速度也在加快。2004年日本汽車海外生產量達到960萬輛,首次超過國內產量。據悉,豐田、日產、本田三大汽車公司計劃繼續增加投資,擴大海外的生產能力。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擬定了內容豐富的擴張計劃,并且很可能將在2010年年底之前在北美再建兩個新的裝配工廠,并計劃在墨西哥再開一家卡車廠。在中國,豐田與一汽的合資公司已在建第三工廠,產能將提升到30萬輛以上。與廣汽的合資發動機廠也擴大產能至50萬臺。日前已有日本媒體報道,豐田汽車公司已計劃在2006年將產量提高11%,產銷量增加近100萬輛,增至逾920萬輛,挑戰全球最大汽車制造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老大地位。通用汽車預測,今年通用汽車全球產量為911.5萬輛。
日本第二大車商日產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它準備2006年在韓國和俄羅斯設廠,迅速擴大產能,到2008年要達到產銷420萬輛。
本田在中國市場有了兩個合作伙伴,產能已達到40多萬輛,明年開始將在東風本田投產轎車,并在廣州設有出口基地,到2006年將達到53萬輛。本田計劃今年在全球產銷汽車320萬輛,比去年增長8%。
而日本車商的擴張是在全球汽車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做出的,這將使全球汽車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日本車要改變世界汽車界的整體格局,這種趨勢已難以阻擋,豐田登上全球汽車界第一的寶座,可能只是一兩年的問題。
責任編輯: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