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即將到來的2005至2006供熱季,18萬戶的居民可以享受到集中供熱的溫暖,但還有不少生活在新建小區的居民家中雖裝好了采暖設施,但由于集中供熱熱源建設嚴重滯后而望熱興嘆。
守著暖氣片難以過暖冬
市民
郭先生向本報反映,自己居住的小區今年無法實現集中供熱了,供熱單位說,供熱能力有限,無法再擴大供熱區域。
郭先生是去年年末搬新家,當初簽訂的合同中注明入住第二年就可供熱。今年,開發商說包括供熱配套費在內的城市建設配套費都交給了市有關部門,但現在看來實現供熱的可能性很小了。
今年市供熱部門接到了不少類似詢問。一些市民認為,開發商在售房時,承諾了供熱時間,就應當如期供熱。
熱源太吃緊多年無新建
“我市已多年沒有規模較大的集中供熱熱源建成了,現有的供熱企業不少已是滿負荷運轉,再擴大新的供熱區域有些吃力。”昨天,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長秦建國對記者說。
秦建國介紹說,我市1984年開始實施小型聯片供熱,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集中供熱建設,集中供熱面積每年以100萬平方米以上的速度遞增,至今年,市內四區熱化率才僅僅達到了36%。
近幾年來,隨著舊城改造和大面積商品房的開發,市內四區房屋竣工面積每年以近400萬平方米的速度遞增。但每年只有四分之一的小區能夠實現集中供熱,供熱市場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秦建國說:建設大規模的集中供熱,尤其是30萬KW發電機組供熱工程勢在必行。我市已制定了相應的規劃,一旦批準將有望緩解目前的緊張狀況。
供熱區域擴大小馬拉上大車
市供熱辦有關負責人說,由于新建小區對熱源的需求,為了滿足居民的需要,一些供熱公司不得不擴大自己的供熱區域,比如熱電集團現在已向洪福山莊、福嶺小區等區域供熱。但供熱企業的能力有限,區域的擴大對其供熱質量提出了考驗。“小馬拉大車”式的供熱也令供熱企業頗感無奈。
據介紹,如果明年我市不再建設新的熱源,則只有三家供熱單位有能力繼續發展新用戶,分別是泰能熱電、后海熱電和發電廠供熱項目。
由于熱源不足,容易引發居民和開發商、居民與供熱單位之間的矛盾,加快集中供熱的發展已是百姓的呼聲。(蘆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