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生態為何沒有拿到高分
中國社科院與央行共同打造的《2005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前天正式在京發布。北京在全國50家大中城市的排名中,位列第10,與臺州、蘇州、紹興、嘉興、無錫、東莞、南京、廈門、泉州、廣州和天津共同排在金融生態環境等級的第二梯隊。
通過對法
治環境、經濟基礎、地方金融發展、金融部門獨立性、誠信文化、社會中介服務、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企業誠信和社會保障程度等9項金融生態環境的考察之后,北京的金融生態環境綜合指數接近0.8,總排名相對靠前。北京在上述9大影響要素中的排名分別為:第9名、第8名、第3名、第14名、第8名、第4名、第18名、第17名和第8名。
報告指出,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以及經濟決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在金融生態環境的諸多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中介服務發展充分、社會保障健全以及其他城市所無法比擬的人文環境,構成了良好的社會誠信文化的基礎。因此,相應的,地方金融發展、社會中介服務、經濟基礎等要素名列前茅。
但是,與上海相比,北京的經濟、金融的市場化程度略低,政府對經濟、金融活動的主導力較強,企業競爭力的軟因素如企業治理、文化、誠信等不強。反應在報告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和企業誠信的評價偏低。
金融所所長、該報告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的李揚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好的父母官對當地經濟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在決策過程中參與過多,并不一定有利于金融生態環境的發展。”他舉例說,寧波、溫州等地的政府,將權力充分下放,只做政府應該做的事情,因此他們的金融生態環境較好。
名詞解釋:
金融生態環境:指由居民、企業、政府等部門構成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消費群體,以及金融主體在其中生成、運行和發展的經濟、社會、法治、文化、習俗等體制、制度和傳統環境。其中,金融主體與金融生態環境相互依存、彼此影響,“人”是整個金融生態系統的核心。
金融生態概念是一個仿生概念,現任央行行長周小川最早將生態學概念系統地引申到金融領域,并強調用生態學的方法來考察金融發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