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主體】又近年尾,欠薪的話題漸漸成了媒體的熱點。今天,筆者看到兩條關于為農民工討薪的新聞:南京將強制推行農民工月薪制,要求企業每月至少一次支付農民工工資,而且工資必須以貨幣支付(11月5日江南時報)。 距年底清欠“大限”已不到兩個月,陜西省各級政府還有4.42億元的拖欠款要清償
,其中至少3億元屬于拖欠的農民工工資,涉及17.5萬名農民工。面臨清欠“大考”,陜西省清欠辦工作人員說完成清欠10億元政府拖欠工程款的目標難度很大(11月5日工人日報)。 對比兩條新聞,筆者有喜有憂。南京市在建筑行業以“硬”手段強制推行農民工月薪制,對于有效地緩解農民工薪水發放難題,無疑是一種積極的嘗試,也由此可見勞動部門的決心。而清欠款比例位居全國第20位、政府清欠款比例列第24位的陜西省,如何讓勞作一年的17.5萬名農民工們在年底帶著笑臉回家,實在讓人期待,也讓人隱隱擔憂。 農民工作為相對的弱勢群體,背井離鄉,起早貪黑,工作超強度,工時超長度,吃最差的飯,住最簡易的工棚。可當他們為城市建設流血流汗一年就要回家的時候,他們中的一些人又要流淚了,因為他們的誠實勞動換來的卻是一張張“白條”,還有一聲聲“沒錢”的借口,甚至是刀光劍影、拳腳相加……這般處境,總讓人聞之落淚,拍案而怒。 為農民工討薪,是社會公正的要求,是政府部門的責任。 農民工欠薪之痛,已成社會痼疾。為了每一位農民工年底都能拿到那一張張滲透了他們淚和汗的鈔票,政府部門應該切切實實地來“硬”的,出狠招,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對惡意拖欠勞動者工資的公司和單位不應只是經濟處罰,而且還應包括企業信用、銀行貸款、行業準入等一系列的降級限制措施。比如取消拖欠工資企業在本地承攬工程的資格,甚至用必要的強制手段將其清除出市場。從根本上解決欠薪這個老大難,讓農民工真正直起腰來打工。葉花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