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江蘇省科協聯合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單位共同舉辦的“中國(南京)第二屆城市與工業安全國際會議”在寧召開。來自內地10多個省市和香港以及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共議“城市與重大工業事故災害預測、預警、預防與應急救援”。
“在大多數
情況下,漫不經心要比缺乏知識更加可怕。”江蘇省安監局局長楊增夫表示,部分地方政府部門、生產經營者對安全生產“漫不經心”,導致安全生產形勢絲毫不容樂觀,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
因公共安全
問題每年損失超6000億元
“近年來,我國因公共安全問題帶來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在昨天的會議上,國務院辦公廳應急預案工作小組副組長、國務院參事、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閃淳昌教授用這一驚人數字透露,長期以來,我國公共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2003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抗擊非典斗爭,讓人們深刻地看到我國的公共衛生形勢不容樂觀。不僅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他方面的安全生產形勢同樣不容樂觀。閃淳昌教授介紹,近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20萬人,非正常死亡率約26‰(非正常死亡人數/死亡總人數×1000‰),傷殘超過200萬人,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
由于我國的公共安全基礎工作薄弱,又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期和迅速發展的歷史階段,重大、特大事故時有發生。一次死亡3至9人的重大事故平均每天7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平均每周2.5起,一次死亡10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平均每年1起以上。全國每年發生的各類事故造成13萬多人死亡,70多萬人受傷,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2500億元。
“死了人有錢買棺材,卻不愿花錢買藥!”
在昨天的會上,國務院參事、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閃淳昌教授對目前全國一些地區的部分領導寧愿事故發生后花錢,不愿事先花錢投入安全生產的現狀“痛心疾首”。
安全事故多少與人均GDP沒有必然聯系
公共安全問題讓我國“傷亡慘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因子是各類重大、特大交通事故、危險化學品事故等安全生產事故頻發。
根據發達國家分析,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這一區間是安全生產事故的上升期,3000至5000美元是高發期,5000至8000美元是穩定期,1萬美元以上為下降期。中國的不安全狀況正是這一分析的明證。原因很簡單,人均GDP在三四千美元以下時,經濟發展主要以制造業為主,生產規模日趨擴大,生產過程中巨大能量和潛在危險源數量也相應增加,能源和原料需求多,物資流動、人員流動較大,重化工業生產容易出現事故。
2003年,江蘇省人均GDP達2032美元,2004年人均GDP突破2500美元,今年人均GDP還將增加。按照發達國家所分析的理論,江蘇省的人均GDP水平揭示江蘇當前正處于事故的高發期。然而統計資料卻顯示,江蘇省的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口徑相比,已經連續4年保持雙下降。其中,2004年的事故起數從2003年的55671起下降到了45156起,2004年的死亡人數從2003年的7399人下降到了6950人。今年1至9月份,全省發生的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再次下降。
江蘇省安監局局長楊增夫用江蘇的事實現狀,證明了“安全事故多少”與“人均GDP”即經濟發展階段并沒有必然的關系。他認為,生產事故多少主要還是受經濟結構、生產者的素質和安全控制力度三個因素影響。
江蘇經濟結構調整仍然喜中有憂
楊增夫指出,江蘇人均GDP處在事故高發期,卻保持了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的雙下降,這和經濟結構調整有很大關系。2001年以來,江蘇調整產業結構,共關閉了113家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只保留了34家規模較大、安全條件較好的企業。2001年至2004年,江蘇還依法關閉和取締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1300家;關閉、取締各類非法和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非煤礦山2500余處。
與高危行業的逐步“退出”相反,江蘇電子信息產業及三產的比重不斷提高:2004年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在制造業中的比重增加到20%,首次成為江蘇制造業第一大產業;同樣,2004年江蘇省三個產業結構比例為8.5∶56.5∶35.0,第三產業的比重明顯上升。這些危險系數低的行業變多,從某種程度上促使了全省事故總量的下降。
結構調整的“可喜”背后也有著“可悲”。楊增夫指出,當前經濟結構也是形成安全生產薄弱環節的主要原因之一。江蘇省二產重工業比重仍占“半壁江山”———江蘇是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銷售、使用和運輸的大省,生產、運輸等過程中隱藏的巨大能量和潛在危險源數量也相應比較多,發生事故的幾率相當大。這些直接或間接造成以下局面,使全省安全生產形勢仍不容樂觀:一是全省安全生產死亡總量還偏大。雖然億元GDP死亡率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但納入全省安全生產統計范圍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平均每天達到21人,排在廣東、山東、浙江之后,列全國第四。二是部分行業領域死亡人數上升。今年以來,全省危險化學品泄漏、爆炸事故多發,死亡35人,同比上升94.4%;水上交通中長江及海上事故死亡人數同比上升23.3%,其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起數上升200%,死亡人數上升155.6%。三是重特大事故隱患較多。從全省范圍看,根據今年9月份最新統計數據,僅各地排出的省級公共安全領域重特大事故隱患就達到31個,每一個隱患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群死群傷和社會影響巨大的公共安全事故。
漫不經心比缺乏知識更加可怕
除了經濟結構,生產者的素質低下也直接導致了違規違章作業比比皆是,安全生產事故難免頻頻發生。資料表明,江蘇大量轉移、進入工礦企業的農村勞動力正在成為安全生產事故的主要犧牲者。
釀成錯誤的兩大因素就是“缺乏知識”和“漫不經心”。“在大多數情況下,‘漫不經心’要比‘缺乏知識’更加可怕。”楊增夫痛斥了部分地方政府部門、生產經營者對安全生產“漫不經心”,導致安全生產形勢絲毫不容樂觀,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
“忽視防微杜漸,反而重視亡羊補牢。”楊增夫嚴厲指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這一錯誤安全觀———平時沒有事故,就不夠重視安全生產,往往把安全生產工作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自覺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到工作日程、納入到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布局中,沒有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安全生產的關系;安全事故發生了,他們才引起重視。
而一些生產經營者則忽視國家、社會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匆忙上馬建設工程,事先缺少安全論證,在生產過程中忽視安全防范設施的建設,不進行必要的安全投入,大量雇傭安全素質過低的廉價勞動力等,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導致安全事故的頻發。
三條出路改變當前安全生產狀況
改變江蘇當前安全生產狀況的出路何在?楊增夫在“把脈切診”江蘇安全生產領域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后,提出了三個減少事故發生的辦法。
“安全生產事故頻發是現階段各級政府執政能力亟待提高的另一種反映。”楊增夫認為,各級政府應改進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認識。事故發生后,迅速組織搶險救災和事后查處的確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預防為主、標本兼治、強化主體、綜合治理”,把預防事故作為安全生產工作的主體任務,狠抓整改,落實責任。
同時,江蘇還必須大力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的轉變。對事故發生率較高的中小企業,要從安全技術標準上提高其技術準入門檻,從源頭上把關。特別要針對江蘇省當前外資企業較多的現狀,及時以經濟政策來對其投資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宏觀調控,加強監管,減少事故發生。
楊增夫還透露,依據《江蘇省安全生產條例》有關規定,江蘇將進一步推進安全生產法制建設。加快制定出臺安全生產專項資金的政策和對高危行業生產經營單位提取安全費用的制度,落實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制度,提高對生產經營單位發生傷亡事故經濟賠償的標準,為保證高危行業持續穩定的安全投入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嚴格安全生產許可制度,嚴把市場準入關口。更重要的是從法律、法規的層面,督促和要求生產經營單位加強對員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全員安全意識和技能,從根本上改善人的安全素質。
新聞鏈接
全民應普及災害中自救和互救常識
在昨天的會議上,與會專家們都建議,我國應該認真總結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經驗和教訓,建立健全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同時,還必須提高各級領導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強化全民的危機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普及災害中自救和互救常識。
據了解,這次會議為期兩天,繼昨日的主題報告后,今天會議將進行大會論文交流。江蘇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徐耀新介紹,舉辦這次會議的目的是提高我國城市與工業安全的保障水平,通過國際交流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城市與工業安全的管理經驗及先進安全生產保障技術,提升現代安全理念,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