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半月前,記者收到一封轉發過來的EMAIL,不覺嚇了一跳。該郵件由兩篇文章組成,分別用了《千萬別去蘇州工業園區工作》和《園區十年的罪惡!》這樣的標題。文章內容則直指蘇州工業園區污染嚴重,已經嚴重危害到工廠工人和附近居民的健康。
這是否屬實?接到郵件,記者馬上向報社匯報。報社幾經斟酌,
覺得這個事情非同小可,它直接關系到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和蘇州經濟增長模式,因而決定對此切實調查核實。
為此,記者近日前往蘇州進行調查采訪。
園區遭受嚴重污染?
《千萬別去蘇州工業園區工作》這篇文章,轉述作者一個學醫朋友的話說,蘇州高新科技開發區內普遍存在“年輕病人患有與血液有關的疾病,而且惡性程度很高”的現象。
作者的這位朋友曾在三香路上的蘇州市附二院工作,該醫院靠近新區。從2003年進入該醫院以來,這位人士開始關注來自新區的年輕病人。他發現病人的疾病,都與工廠的輻射有關。來自華碩電腦的操作主管宗先生,患惡性阻塞增生癥(遭受外界輻射或是化學物質刺激后血液系統發生突變而導致的一種死亡率奇高的疾病)而去世,與他相鄰一家電子廠的山東小伙子,也因M2(急性白血病的一種)與世長辭;一位姓毛的患者,居住新區EPSON工廠附近,患上淋巴瘤……
另一篇文章談的則是蘇州工業園區的居住環境問題。文章稱,工業園區附近的居住區,輻射問題十分嚴重,一位蘇州大學物理系的老師,把上課測試磁輻射強度的測量儀帶回家測量發現,測量儀的指數高得出奇。文章稱,正是因為這些輻射,讓園區看不到蟲子,因為蟲子早就死掉了。并且,園區一期開發的房子,都是和工廠混合著造出來的,“園區的工廠本來就是高度磁污染的電子加工行業,在半導體廠工作超過9小時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感到頭暈和沒有胃口。”
“園區有很多日本和韓國的企業,在他們自己的國家,有些產品是根本不敢生產的,EPSON工廠還存放有毒氣,而中國的蘇州園區,就是給他們重污染企業提供的救命稻草。”文章作者異常激憤。
蘇州工業園:生態沒問題!
10月20日,記者來到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得知記者來意,工業園區管委會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看到這篇文章,并且已經對此做了調查。他拿出一份名為“事實勝于流言的園區生態”的材料給記者,并表示一切答復都在其上,他不再對此發表更多看法。
這份材料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表示,工業園區的各家企業都經過環保局審批并長期受其監督,“園區先后關停污染型企業80多家,并對區內3000多家重點企業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環保監控,累計投入環保建設資金300多億元”,“10多年里,被‘環保一票否決’的項目達200多個”。
第二部分的標題是“15萬園區職工,職業病例為0”,這是2004年體檢得出的結論。文中指出,2002年后,每家入駐企業都要填寫《職業病危害因素自檢表》,由疾病防止中心實施技術審核,并每年定期檢測。
文中引用了園區疾病防止中心衛生監督二科科長朱磊的話,“員工身體不適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與電磁輻射沒有直接的關系。”“電磁輻射衰竭性很強,達到一定距離就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第三和第四部分針對網文中所說的“沒有蚊子”、“沒有小鳥”作出了解釋。文中表示,由于居民抱怨蚊蟲多,今夏城管部門大力滅蚊。此外,金雞湖清淤、夏季較為干燥也是蚊蟲減少的重要原因。
至于鳥兒,文中引用了蘇州生物研究專家趙肯堂的話:“鳥類減少是現代城市的通病。”具體原因有水域縮小、污染、植樹造林品種單一、城市興建、農田減少等等。
文中提到,園區曾委托江蘇省輻射監督管理站對園區區域電磁輻射環境進行了監測,共監測點位113個,結果表明園區電磁輻射環境良好,所有監測點位的電磁輻射強度均遠低于國家標準。
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蘇州工業園區的生態環境在所有開發區中算是相當不錯的。當記者問到是否可以介紹一些防止廠區污染的具體經驗時,他表示并不清楚,并拒絕為記者介紹園區環保部門的專家。
園區數據不能說明問題?
在《園區十年的罪惡!》一文中,作者稱發現園區輻射嚴重的,是蘇州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教師。這種說法是否屬實?這位教師真的做過檢測?為此,記者來到蘇大物理系。
“我們系確實有幾位老師住在工業園區。”物理系不愿透露姓名的辦公室主任向記者表示,并且他積極幫記者聯系這些老師,以便記者進行核實。他表示,物理系并沒有接到關于園區污染嚴重的反映,并且,他們也不知道是哪位老師做過檢測。
那么,園區的輻射是否影響到居住呢?記者輾轉找到蘇大物理系博導、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員狄國慶教授。剛好狄老師也居住在工業園區。
長期關注著電磁波與生物活動的狄老師表示,園區答復材料中的“所有監測點位的電磁輻射強度均遠低于國家標準”并不能說明問題。因為這一強度是平均值,而“研究顯示,人體各部位對電磁波的吸收情況是不一樣的,并非平均吸收。”狄國慶舉例說,比如手機輻射,根據波長可以算出,人的眼球對其吸收最為嚴重,而且眼球散熱能力差,在磁輻射對人體造成的熱效應時細胞會遭到破壞。他將眼球比作了一根天線,長期吸收電磁波可能導致白內障,而身體其他部位并不受太大影響。
這一可能導致白內障的磁輻射,如果按照平均值來算,也低于“國家標準”。電磁波波長不同,受影響的人生的病也不同。而且人體受磁輻射的影響是一個長期過程,并非短期內能顯現害處,但對工廠內部員工影響會大一些,如果真的存在磁輻射,則可能在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出現癥狀。
雖然檢測數據不能說明問題,但狄國慶同時表示,磁輻射的確會隨著距離變大而迅速減弱,并且容易屏蔽。因此,只要工廠做好屏蔽設施,居民區離工廠不要太近,起碼在100米之外,則問題不大。對蚊子和鳥的問題,他的想法與園區提供的材料差不多。
舉報文章稱,園區規劃時是工廠和居住區混著建的。為核實是否準確,記者來到園區,發現園區內確實有一些小區距離廠房不足100米,僅僅只是隔著一條馬路。狄國慶所住的小區位于星明路、蘇慕路附近,小區后一路之隔便是兩座工廠。他表示沒有帶儀器回家檢測過,因此不能確定電磁波的情況,但他曾經去過其中一家工廠外的草地,回家之后覺得嗓子很不舒服。他認為很可能存在空氣污染。
一切依照國家標準?
“目前我這兒沒發現類似案例。”隨后,記者來到位于三香路上的蘇州市附二院(現為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職業病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生對記者說。該醫生表示,輻射與疾病是否有必然聯系,需要經過科學驗證和事實證明。她到醫院數年,尚未發現類似案例。
“輻射要有輻射源。”蘇州市環保局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蔡尚志站長說。蔡站長認可園區提供的那份檢測報告,并稱這是一份權威的檢測結果。
“園區的電磁波輻射確實低于國家標準。”蔡尚志告訴記者。這一標準制定于1988年,他認為該標準比較嚴格,甚至比歐洲標準更為完善,歷經17年仍然適用。在短短十幾分鐘內,蔡尚志不止一次提到“國家標準”這四個字。當記者將狄國慶關于平均值不能說明問題的觀點告訴他時,他只是笑笑說:“這個不是一回事。”并沒有對其進行更多反駁。
“我們不清楚污染源在何處,什么在污染?”針對舉報中說的現象,蔡尚志說。他表示,文章中并沒有提到明確的輻射源,而沒有輻射源,就沒有輻射,監督站也不可能進行檢查,“如果有(污染源),我們可以去查。”
在談話過程中,蔡尚志的一句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說按照規定,如有可能造成輻射污染的設備,廠家必須上報政府及環保部門,并由后者對其進行檢查審批。
雖然蔡尚志說至今為止沒有發現過隱瞞不報的廠家,但人們有理由擔心,在經濟利益的推動下,難免會有廠家存在僥幸心理,逃避檢查。
不過,據記者了解,早在9月份,蘇州市環保局在清查放射源專項執法檢查中,有3家單位因未申領輻射工作安全許可證,而遭到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和限期補辦許可證的行政處罰,并分別處以1萬元至4萬元不等的罰款。這是蘇州首次對涉源單位的違法行為開出罰單。
記者 許凱 黃婧 發自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