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與教育、學校與企業、城市與農村、學校與學校,新近成立的青島市現代制造業教育集團實現著中等職業教育四段關鍵鏈條的極限零距離。
青島市現代制造業教育集團是由27所職業學校和21家企業組成的“聯合艦隊”,以青島輕工工程學校為龍頭,以專業為紐帶,整合教育資源,形成整體優勢,突出專業特色,拓展就業渠
道,通過加強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城鄉聯合、校校聯合,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職業學校適應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窘境:黑板上開機器
較之普通教育,職業教育似乎總是要面臨更多的“坎坷”。來自教育部的統計數字顯示,1998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為650萬,2001年下降到450萬,2004年不足550萬,今年力爭擴招100萬,達到歷史最高水平650萬,是否完成尚未見分曉。這與持續升溫的“普通高中熱”形成強烈反差。
奇怪的是,一頭招生不熱,另一頭卻就業過熱。據統計,目前我市118萬企業職工中,技術工人47萬,中級工占54%,高級工以上的技術人才僅占7.4%,而發達國家占35%,這嚴重制約著新型工業化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幾年來社會上高級“藍領”的身價一路看漲是我市高級技能人才嚴重缺乏的直觀反映。到“十五”末,我市確定技術工人的合理結構為高級技師和技師占 17%,高級技工占14.6%,中級工占37%,初級工占17.8%。這說明技能型人才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是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教室里種莊稼,黑板上跑機器”是當前中等職業教育所面臨的“軟肋”,也是教育和經濟,學校與企業“兩張皮”的難題,而這一“瓶頸”在農村職業教育方面矛盾更為突出。
如萊西市職業教育就面臨四大難題,一是從普通中學轉型辦起的職業教育,仍然沒有從普通教育的模式中脫胎出來,重課堂教學、輕實際操作;二是受縣級財力和辦學規模的限制,實習實訓裝備遠遠落后于企業發展要求,特別是數控機床、激光焊機、電子模擬生產流水線等企業急需工種的教學設備,購置財力不足,購置后使用效率不高;三是受用人機制和人才流動規律的影響,掌握先進專業技能的高級管理人才請不進來、留不住也是制約縣級職業學校培訓高技能人才的一個主要因素;四是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還沒有形成緊密的聯系形式和流暢的渠道。
據各市區教育部門統計,今年至2007年五市三區每年技能型人才平均短缺4.5萬人,而目前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數只能滿足需求的一半左右,培養能力嚴重不足。此外,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在開展學歷教育的同時,還承擔著轉移農村勞動力培訓的任務。來自市教育局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有轉移需求的農村勞動力人數為62.8萬人,外來務工人員有培訓需求的達6.1萬人,而現有的職業教育資源每年只能培訓7.8萬人,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還達不到將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的要求,滯后于經濟的發展,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契機:擔當“龍頭”重任
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島城職業教育提供發展的契機。現代高新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必須依靠大批工作在生產第一線,具有嫻熟技藝的技能型人才,只有通過他們,才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十一五”期間,在建設半島制造業基地過程中,我市擔當著山東經濟發展“龍頭”的重任,三大特色經濟、四大工業基地、六大產業集群建設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必將進一步加快,而我市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所需一線技能型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將會進一步加劇。
目前我市二產類專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很弱,甚至空白。據最新統計,我市機械制造類專業在校生48216人,占在校生數的
31.3%,實驗實習設備總價值僅有2073萬元。其中,現代制造業標志性設備——— 數控設備僅有41
臺,一般加工設備140臺。工科類專業老師的數量捉襟見肘,目前全市數控專業老師只有88名,其中大多是物理專業轉行。
與此同時,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擴大對農民工的就業培訓成為職業學校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近幾年,臨沂、菏澤、德州、聊城等中西部地區的大批民工涌到青島尋求就業,但他們缺乏必要的技術技能和創業能力,迫切需要進行崗前培訓。
現代制造業集團以培養機械加工、數控技術、汽車維修等工科類專業技能型人才,接受農村相關專業學生實習、實訓為重點,必將發揮帶動農村職教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緩解青島市制造業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的壓力。
破題:教室與車間合二為一
走進青島輕工工程學校,你會發現這里的教室與車間是“二合一”。偌大的房間里,有十幾臺數控設備,學生正在機器旁忙碌。房間一角則擺放著一些課桌椅、黑板之類教室里的物件。學生實際操作時遇到難題,離開機器走幾步就到“教室”,老師講解后可以迅速地回到機器旁再進行操作,頗具實踐性。據說,臨近畢業時,學校還在教學時模仿企業“三班倒”的作息時間,讓學生到企業后能更順利地進入角色。
教育部部長周濟曾有一段有關職業教育發展的精辟論斷:發展職業教育必須堅定不移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在辦學思路、辦學體制和機制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要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情況,適應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訓技能型緊缺人才;積極統籌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深化產學合作,實行彈性學制,推廣訂單式培養。青島輕工工程學校獨具特色的教室與車間合二為一的做法是對這一論斷很好的詮釋。
青島輕工工程學校坐落于城陽區,制造業一線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目前學校已擁有在校生4200
人,是以數控、機械、機電、化工為特色專業的綜合性工科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具有承擔青島制造業教育集團龍頭學校的實力。青島現代制造業教育集團由成員單位組成,實行理事會制。集團立足于現代制造業服務的協作、合作組織,在專業布局、教學標準、科研開發、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實行必要的統一規劃、管理和考核;在師資、實驗實習設施、職業技能鑒定、課題研究成果、教育信息、招生就業方面,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強化技能水平,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換言之,職業學校間的學分實行互認;學生實習、實訓、就業可以統籌協調;課程、教材可以統一開發……
市教育局副局長王金生認為,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模式既符合教育發展規律,也符合經濟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客觀需求。企事業參與、產教結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集團發展模式是統籌城鄉職教發展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效益。
青島現代制造業教育集團模式正朝著產教、校企、城鄉、校校間的零距離的方向發展,實現著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雙豐收”。
本報記者 劉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