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金門路小學的老師又迎來了他們期待的成長日。學校已將每周二定為“教師專業發展日”,因為這一天青島教育學院的教師就會來到學校,在這個“教師專業發展日”中,不同的教師在同一個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共同上課、聽課、交流、研究。
這只是市南區教師專業發展進程中一個小小的剪影。
零距離—
—教師與專家
教師專業成長是近年來教育界點擊率頗高的新詞。市南區教體局幾年來一直致力于將老師從緘默知識創生出新的教育學知識的過程,借力高級智力支援,教學互訪制、專題合作制、校際會課制等教師專業發展的創新形式在市南區層出不窮。
2004年,全國首個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基地落戶市南區。兩年來,市南區教體局已與青島3家高校合作建立了5所教師發展學校,與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建立了青年教師發展聯盟,部分學校還與一些行政指導部門結成了教師發展研究互助共同體,通過聽課、研討、培訓等形式提高學校教師素質,還先后與上海、濟南、溫州等地區建立了區域交流機制,通過送課、座談、參觀、經驗交流等形式在相互的借鑒中引入了新的工作理念與方式,拓寬了教師教育的思路。
教學互訪制既有教師在平日的教育教學中遇到了困難,向高校的老師請教,也有高校教師在研究中希望市南區的教師為他們提供實踐的基地。教師們通過這種研究的互動、互訪,學會了分析、學會了嘗試、學會了探究。專題合作制是指市南區教師與高校教師合作開展研究,在研究中獲得專業的成長。校際會課是通過“課”的形式,交流對有關理念、課題的理解和實踐方式,探討如何解決在操作中的實際問題。
前瞻的機制建立了市南區小學教師與專家學者直接對話的機制,塑造了一大批“名師”,為優質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開放式——立體教研網
教學的主旨應以傳遞知識為主要目標,市南區教體局致力于構建“關注全程,立體推進”的新型教學觀:從根據目標調整教材、結合不同版本優勢整合教材、結合教材空白補充樹立教師新型的課程觀;從創設文本情境、問題情景,搭建合作、探究平臺,可樹立教師們新型的學習觀;從選用評價多樣化的方式樹立老師們新型的評價觀。
教師職業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單兵作戰。為了幫助教師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市南區探索構建了以“服務教學、輔助教學、提升教學”為宗旨的立體多元的教研文化,實現先進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化,將研究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市南區構建的 “區級——— 片級——— 校際之間———
學校”教研網絡,注重實用和遷移,突出解決實踐中觀念與行為的脫節問題。在區級教研層面,積極采用專題研究、案例剖析、網絡在線、研培一體、同課異構、大研討小交流等形式,把握改革方向,突出指導性;在片級教研活動中,充分發揮片長和兼職教研員的組織作用,突出了研究重心下移,不回避教學中疑難問題,重點摸索觀念與實踐對接的方法,加快了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的推廣速度;在校際間的教研中,鼓勵名校充分發揮模范帶頭的作用,與兄弟學校聯合結對,有效互助,以教育會診為主要形式,理論聯系實際地解決教學中教師的困惑與難題;校本教研則積極引進優秀的企業文化,以“競標式專題研究活動”為核心,組建同類專題研究的區域性研究項目小組,以教科研融合式、學科整合式、專家引領式及與高校結對式等方式,進行基于學校實際和教師需要的實踐研究,對教師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教學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繼而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立體教研網絡的建立,有效地幫助教師樹立了終身學習的意識,使他們能用開放的心態,與更多的教育同行、在更大的空間里、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著教學研究工作。
最大化——整合優質資源
名師,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精華組成,市南區的名師資源通過“名師義教”實現了全社會共享。名師義教工程由三大行動組成,“春雨行動”發揮省特級教師的示范作用,通過理論講座和經驗交流,讓教師獲得知識春雨的滋潤,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春蠶行動”,讓青島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深入學校薄弱教研組,像春蠶吐絲般毫無保留地幫助他們盡快“脫貧”;“春竹行動”,通過定期開展名師熱線答疑、名師網上答疑、名師進社區、名師幫扶特困生等活動,名師與學生、家長面對面,解答學生和家長的困惑,把教師無私的愛灑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特困生的心田,讓每個學生如春竹般節節拔高。
名師義教活動體現了教師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營造了市南教育敬業愛生、無私奉獻的氛圍,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廣泛認可和歡迎,每次名師熱線答疑時,熱線電話總是應接不暇。目前,“名師義教”已成為市南教師奉獻社會的“品牌”。
為更加有效地經營優質教育資源,使其不斷擴大并持續增值,市南區教體局推行了名校戰略。他們大膽試水辦學體制改革,實現了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模式多樣化,通過名校創辦分校的形式,嘗試了 “名校+企業”、“名校+民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種辦學模式,使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能夠不斷“再生”。
本報記者 劉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