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張穎清
張穎清發明的生物全息電圖診斷儀獲巴黎國際發明博覽會最高獎:巴黎市長獎
資料圖:張穎清與其夫人
“科技打假第一冤案”再調查
張穎清,原山東大學全息生物研究所所長,曾被國家有關部門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北京一批老科學家稱,由于遭遇“反偽斗士”打假,張穎清的研究遭到重創,本人于2004年年底逝世,年僅57歲。新華社隨即刊發《中國科技界悲劇———山東生物專家張穎清含冤早逝》一文報道此事。此案被北京部分科學家認為是近年來的“科技打假第一冤案”。
“諾獎希望之星”為何“冤死”
張穎清,天才還是南郭先生?
在《當心有人借張穎清之死為偽科學喊冤》一文中,方舟子稱張穎清是一位沒有上過大學的針灸醫生。
記者的調查顯示,張穎清的全息生物學奠基性著作《生物體結構的三定律》于1982年出版,同年,山東大學把這位只有電大畢業文憑的青年調入,一年后將他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0年又晉升為教授。1990年在新加坡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全息生物學學術討論會上,張被選為國際全息生物學會終身主席。張于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批準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被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在論著權威性方面,張穎清好友、農學專家王瑞庫提供的文獻資料顯示,張穎清的大量專著先后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英國皇家圖書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和美國多家大學圖書館收藏。GOOGLE搜索結果顯示,研究停頓多年的全息生物學(ECIWO)相關外文網頁仍有8000余個,遍及挪威、比利時、美國、日本等國。
“諾獎講座”確有其事
方舟子質疑全息生物學創始人張穎清的一個重要理由是:“諾貝爾獎評審機構邀請講座”無法得到證實。為此,記者找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任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科技參贊的趙迎福。他證實,張穎清1990年前后確實在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唯一評獎、頒獎機構所在的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作過報告。
曾經擔任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科技處一秘的劉仁清向記者回憶說:“1991年時,張穎清教授來瑞典訪問,使館對他此行相當重視,安排我陪同。張穎清詳細地向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介紹了他的學說,瑞典的專家都對他的理論很感興趣。他不是在那里瞎吹,因為他列出了不少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新華社對此報道稱,“我駐瑞典使館科技處、教育處先后3次向國家科委和國家教委發回關于張的學術成就在瑞典獲得高度評價的報告,認為‘只要進一步做好科學論證和推廣工作,這一理論的發明者張穎清教授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獲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由于事隔10余年,記者沒有找到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當年負責安排張穎清講座的有關人士。但該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漢斯·約恩沃在電話中告訴記者,雖然學院經常進行一些“前沿研究項目”講座,但“如果一個項目3次被請來講座,當然是委員會對其重視的體現”。
此外,張穎清發明的全息診斷儀曾獲巴黎國際博覽會金獎。
全息生物學研究現已停頓
為了進一步了解張穎清過世后全息生物學的研究進展,記者致電山東大學,學校查號臺證實全息生物研究所已經銷號。王瑞庫說:“張穎清被打為‘偽科學’后,一直沒有機會反駁,失去研究經費后,他只好開發起全息生物治療儀,并用其中的收益維持科研,處境非常艱難。在這種情況下,他受到了刺激,提早離開了我們。”張穎清去世后,與他一同嘔心瀝血研究全息生物學的夫人王兆琴也出國了,全息生物學研究在中國已經陷入停頓。
作者:晨報記者郭翔鶴北京報道實習生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