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海 張向永
本報10月26日刊發的《藥品走私黑手伸進病房》,披露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兒科中心醫生與不法藥販聯手,臨床大量使用走私藥,使醫院病房成為走私利益鏈的終端。報道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少讀者致電本報,呼吁一追到底,揭開事件背后的利益黑幕。
走私藥品滲
入病房,絕非個別醫院的個別現象,而已成為藥品走私利益實現的重要渠道
“按照醫生的要求,買這些走私藥品一共花去我們12萬元”;“大量的非醫院藥品,大約用了10萬元人民幣,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藥都是非法的”……記者開始調查走私藥品兩個月來,從河南到廣東,一位又一位患者或家屬的證言讓記者震驚:走私藥品正似一股強勁的潛流,突破道道關卡,最終走入眾多知名醫院的病房,并被堂而皇之用于臨床。
我國有關法規對藥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都有著相當嚴格的規定,對藥品走私更有著一套嚴密的防范措施。然而記者調查發現,走私藥品在病房被臨床使用,絕非個別醫院的個別現象,總體數量相當驚人。不少患者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醫生誘導或者要求,花費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購買走私藥品,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事兒。
此前本報披露了河南省某三甲醫院,主治醫生要求患者大量購買走私藥品。目前,當事醫院的有關責任人已經受到處分,有關部門對走私鏈條的追查也正在進行之中。在這起案件中,一名白血病患者在醫生的要求下,從醫生聯系的醫藥公司銷售人員手中,購買了十萬元之巨的藥品,其中一些進口藥包裝盒上沒有進口注冊證號,沒有中文藥品名、商品名和中文說明書。經藥監部門認定,這類藥品來自走私。據記者調查,類似現象涉及河南省會多家醫院,而且藥販子向記者承認,他銷售這些藥品已經數年,藥品來源在廣東。
記者在廣東的調查結果更為嚴重。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類似情況持續時間更長,數量更大,牽涉患者更多。地中海貧血患兒棟棟的母親曾女士告訴記者,根據主治醫生朱為國的要求,她從醫生指定的藥販子王華手中購買了價值12萬元的走私藥品,并且朱為國明確告知,這些藥品來自走私。另一位患者家屬也向記者證實其曾購買4.4萬元的走私藥品。
走私藥品身份非法,一律按假藥論處,那么這些走私藥品是如何進入醫院并用于臨床的呢?曾女士告訴記者:“醫生給我列了一個單子,要我買這些藥,然后撥通手機,叫來藥販子王華。隨后王華就背了一個背包,把藥交給護士用上,然后我去銀行取錢匯到指定的賬戶或者直接交給藥販子,一般打個收條。”
類似情況在珠江醫院是否只有一例?為調查真相而和該院患者廣泛聯系的曾女士告訴記者:“幾年來,每位患者都被迫從其手中購買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不等的走私藥。”而主治大夫朱為國也向記者承認:“我們幾年來每個患者都這樣用。”類似現象是不是只有在珠江醫院發生?朱為國說:“廣東各大醫院都一樣,像南方醫院、中山醫院、婦嬰醫院,都是王華這樣送藥。”
臨床大夫用熱心推薦、循循誘導,甚至變相脅迫的方式,促成走私藥品在醫院完成交易,最終實現走私行為非法暴利
國家有關部門為了嚴厲打擊藥品走私活動,進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為何走私藥品還是“安然無恙”地進入醫院病房了呢?
醫生與藥販內外勾結是主要原因。采訪中,記者發現一些販賣走私藥品的藥販子往往和醫院的醫生非常熟悉,甚至以朋友相稱。二者勾結,走私藥品從不法藥商手中到醫生臨床使用,沒有過多的中間環節,這樣就使走私藥品滲入醫院非常隱蔽,從而降低了風險。
記者調查發現,走私藥高發的地方,大部分是大醫院、危重病房。比如一些醫院的腫瘤科、血液病科等。為什么這些科室容易發生使用走私藥的事情呢?一來危重病人所需藥物十分昂貴,尤其是化療用藥以及器官移植抗排異反應用藥,有暴利可圖。二來患者命懸一線,其家屬別無選擇,有1%的可能,就會盡100%的努力去救治,即使對藥品來源、價格有所懷疑,也無暇顧及。
再者,醫生一直都是以“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出現,得到了人們無限的信任。然而,不法分子卻利用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堂而皇之把走私藥品用在了患者身上。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醫生一般會這樣告訴患者及其家屬:我們已經用盡了所有的手段,都沒有辦法,只有國外生產的某某藥可以試試,不過醫院里買不到。我可以給你們介紹一個人,他能買到。
如果說上述手段還算“客氣”的話,有的則甚至可稱為“脅迫”。患者家屬曾女士告訴記者,當患者手術的前期工作已經準備完畢以后,主治醫生突然列出一個單子,說必須使用這些藥品,但是醫院沒有,你要從我指定的人手里買藥。自己明明知道這些藥品沒有經過醫院,來路不正甚至真假難辨,但是患者現在處于弱勢群體,并且醫生告知醫院沒有這些藥品,只有一個渠道能夠買到,也只能妥協。
此外,醫院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為走私藥品進入病房大開“方便之門”。珠江醫院作為一家知名的三級甲等醫院,理應執行嚴格的財務制度。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已經死去的地中海貧血患兒棟棟,生前在珠江醫院兒科中心做骨髓移植手術總費用的60萬元中,竟有30%左右未在醫院賬戶上反映。“其中包括主治大夫指定、用于購買走私藥品的12萬元,以及骨髓費6萬元。”患兒棟棟的母親曾女士說,“這些款項均以現金或銀行轉賬的方式,付至主治大夫朱為國指定的賬戶或其聯系的藥販子王華手中。”
走私藥品不僅沖擊合法醫藥市場,危害正常經濟秩序,而且其安全性、有效性得不到保障,關乎人命,不容漠視
走私藥品是指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進口的藥品,由于沒有經過國家藥品檢測機構質量檢測,其安全性、有效性得不到保障,有關法律規定應按假藥論處。這樣的藥品被醫院用于臨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無異會受到嚴重威脅。
本報報道中多次提到的抗排異藥物賽尼哌,屬于生物制劑,常溫下只能保存四個小時,必須冷藏運輸。但是,為了逃避檢查,“藥販子王華就是背了一個背包,把藥給背到醫院,沒有冰塊,更談不上什么冷藏運輸的條件了。”
在采訪中,患者家屬還多次向記者表達他們的擔憂:誰能證明藥販子手中的藥品不是劣藥或者假藥?
另據患者家屬反映,從去年7月至今,在珠江醫院做骨髓移植手術的患兒中,已經有12例手術不成功。而這些患兒,無一例外按照主治大夫朱為國的要求,購買使用了藥販子王華送來的走私藥品。最近一次使用走私藥,赫然發生在8月中下旬,衛生部赴廣東等地進行第一次醫院管理年活動督導期間。
記者在廣東、河南采訪時了解到,在利益的引誘下,有些醫生不僅自己對藥販子“以身相許”,成為藥品走私鏈上的一環,而且利用自己在醫療界的人脈關系,主動替藥販子介紹、拉攏其他醫院的醫生,從而編織出一張走私藥品的大網。有評論說:當利益鏈的一端拴著犯罪集團,另一端綁著“白衣天使”時,患者顯然成為待宰羔羊!
那么,誰該為患者的遭遇負責?今年7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了題為《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評價與建議》的報告,認為:醫療領域之所以出現種種問題,其根源在于商業化、市場化的走向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
但讓患者家屬無法理解的是有關單位的冷漠。10月26日,本報刊發了報道《藥品走私黑手伸進病房》,此時距南方醫科大學接到患者家屬舉報后介入調查此案,已經過去兩個月時間。據記者了解,就在當天晚上,南方醫科大學紀委監察處一名科長在電話中對舉報當事人說:既然報道已經出來了,我們就不查了,不管了……
《市場報》 (2005年11月02日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