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風光
自今年9月初開始,我市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萊山區解甲莊鎮南沙子村、芝罘區錦繡新城、煙臺開發區
八角街道侯家村等地,接連發現4處東漢時期的墓葬群。專家指出,這一連串年代相近、種類相似的墓群考古發現,對研究漢代我國邊疆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等社會形態有著積極的意義。
漢墓頻現市區
“我們挖出古墓了!”9月初以來,市博物館和本報不斷接到市區幾處工地施工人員打來的電話。考古人員迅速出擊,先后對市區范圍內的4處東漢時期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9月6日,市博物館考古隊首先來到位于萊山區解甲莊鎮南沙子村南一處丘陵的果園內。經過清理發掘,考古人員發現,這些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墓,分布范圍約有2萬平方米,都是這一時期比較常見的磚室墓,墓穴中,發現了陶罐、琉璃、銅鏡等做工比較精致的隨葬品。
隨后,萊山區解甲莊鎮西軫格莊一劉姓村民聽說施工隊在山上挖出了“老輩的磚頭”后,立即好奇地前往現場查看,當他看到磚頭的花紋與近期新聞報道照片上的古墓磚花紋很相似時,便立即電話聯系有關部門,又一處東漢墓群被考古專家發掘出土。此后,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通過市民報告,考古人員在芝罘區錦繡新城工地、煙臺開發區八角街道侯家村西山果園等地,又發掘出兩處沉睡地下的東漢古墓群。
諸多新發現
4處同一時代的古墓群在較短時間內被連續發現,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主持這幾次考古發掘的市博物館考古專家閆勇說:“此次連續進行的搶救性挖掘,考古人員有許多新的發現。”
他告訴記者,9月上旬,在萊山區解甲莊鎮南沙子村、望桿墩村附近的兩處東漢古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其中的4座東漢古墓,不僅造墓青磚花紋清晰考究,而且墓門門垛用磚帶有清晰可見的龜形花紋,做工非常精致,隨葬品中的琉璃器皿在煙臺地區屬首次發現。一周后,在萊山區西軫格莊清理出的4座東漢古墓中,一座長方形磚室墓帶有墓道,這種墓葬形制,在以往發掘的東漢時期墓葬中從未出現。
更為稀奇的是,10月14日在芝罘區西部錦繡新城南區工地,考古人員發掘的一座奇特的東漢古墓中,墓底竟然由雙層磚鋪砌而成!而在煙臺開發區八角街道侯家村,考古人員首次發現,這里的兩座東漢時期的封土墓,與近幾年發掘的西漢時期上為封土、下為墓室的古墓,埋葬風格迥異。這兩座東漢墓的墓室位于封土的一側,封土底邊長8.7米、高近2米,頂部為圓形,底部為方形,體現了當時人們天圓地方的觀念。
漢墓告訴我們什么?
墓葬是一個地區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真實情況的縮影。據統計,迄今煙臺地區經科學發掘的漢代墓葬已達400多座。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兩漢時期,是中國古代帝國時代第一個發展高峰期,也是漢文化形成時期。考證煙臺地區的漢代墓葬,尋找其演變規律,恢復其歷史風貌,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市博物館館長王錫平說:“這些短時間內連續發掘的東漢古墓,使我們對兩漢時期煙臺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了許多新的認識。”他告訴記者,兩漢時期是中國墓葬制度發生重要變革的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思想觀念和漢代的厚葬之風,都影響了墓葬禮俗等方面的變化。近年來,煙臺地區發現的戰國等早期墓葬,無論是墓葬形制,還是隨葬器物的組合或器物形制,基本與山東中西部的同期文化一致。到了漢代,這種一致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王錫平指出,從最近以來連續發掘的漢墓可以看出,在漢代,煙臺雖然地處比較偏僻的邊疆地帶,但是這一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已經發展到比較繁榮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