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千年,大學生們的新嘗試層出不窮,拿起攝像機,拍DV電影成了新一代前衛大學生們展示自己風采的“新玩法”。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我們的驕子們都有過哪些獨特的方式和活動來度過大學時光呢?昨天,記者分別采訪了各個時代的大學生。 ◆二十一世紀拍DV玩電腦 &n
bsp; 喻同學(青島大學廣告系2003級在校生):我們這代大學生接觸網絡多,也更開放。學校里社團有幾十個,有DV社團、電子樂隊,我就自己辦了一個平面設計工作室,用電腦搞創作。 ◆上世紀九十年代看外文電影很時髦 劉先生(復旦大學國際經濟專業90級學生):我上大學的時候開始出現“打工熱”,“不安分”的我就經常在外勤工儉學掙生活費。在學校活動方面,當時最熱鬧的地方是辯論社,每個系都有同學參加,這跟我們學校擅長辯論有關。 另外,“錄像俱樂部”也是個很時髦的地方,一些能耐大的同學總能找來外文的原版電影放給大家看,讓我們大開眼界。到了后期,才逐漸接觸電腦。 ◆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候喜歡玩文學 郭先生(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81級學生):我上大學時,業余生活比較枯燥,一般就是打籃球、排球等體育運動,不過,學校里的“詩社”、“文學社”很熱鬧。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衛學生愛跳舞 魏先生(山東大學中文系77級學生):我上學的時候剛恢復高考,大家很用功,玩的時間不多。平時就是打籃球、排球。到了周末,就到我們系里看全系僅有的一臺電視,看女排“三連冠”、看容志行帶領中國隊沖擊世界杯,那是最大的娛樂了。當時社會漸漸開放,已經有一些“前衛”的同學開始學交誼舞了,不過像我這樣的還不敢,覺得那是在“談戀愛”。 ◆上世紀六十年代露天電影是最愛 黃先生(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61級學生):我上大學時功課很多,比現在的大學生要緊張。不過業余活動也很豐富,學校里有文工團組織同學排練話劇,還有攝影社。學校經常請勞模、先進人物到學校做講座,當時黃繼光的母親就來過。當時我們學校有成都市最大的電影銀幕,每周六放露天電影是大家最盼望的事了,簡直是“萬人空巷”。記者劉文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