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檻提高,我們該如何理財 本報訊 中國銀監會9月底公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將于11月1日起實施。其中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新《辦法》大幅提高了理財門檻:人民幣理財起點為5萬元,外匯理財則為50
00美元,這意味著我們想花1萬元甚至幾千元購買理財產品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便宜蛋糕將不再有。理財門檻提高了,我們又應該如何理財呢? 起點高有利于規避風險
中國銀監會為何要提高理財產品的門檻?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降低理財風險。
招行青島分行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此次銀監會給理財產品確定了一個較高的起點金額,有利于使銀行和顧客同時回避理財產品帶來的風險。在金融理財產品中,高收益、高風險和高入行標準是相互對應的。一個理財產品的入行標準如果規定得過低,那么它的收益風險也將加大。因為來源過多且數目較低的投入資金對于理財產品來說是一種不夠優秀的資產,它浪費了銀行的管理資源,同時也增加了一定的操作風險。而由于現在的理財產品的起點金額過低,產品“儲蓄化”的特征日益突出,銀行在抵擋自身遇到的理財風險的同時,部分風險無疑將轉嫁給顧客,所以提高起點金額,有利于理財產品和風險的降低。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萬無一失,不存在什么風險,其實并非如此,因為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特別是外匯產品通常有銀行提前終止的情況,使投資者未必能得到預期的最高收益率,當理財產品的匯率等對銀行不利時,銀行有可能延長期限,或者轉換貨幣后,使理財產品收益率盡可能最大化。客戶未必能在和銀行的博弈中得到理想中的回報。
理財將更加細分
自2004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以來,各家商業銀行推出理財產品的速度一浪高過一浪,各家銀行在理財市場上的爭奪日益激烈,為吸引中小型投資者,各種理財產品的起點金額也逐漸降低,一些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中,起點金額最低的達到1萬元,而外匯理財起點有的則僅為500美元或1000元港幣。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理財產品剛剛面世時,多家商業銀行的門檻都相對比較高,但產品一直賣得很好,往往提前募集結束日好幾天就賣完了,而且來自低端市場的反應一直很強烈,為了搶占市場,所以多家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起點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
一項調查,調查顯示目前客戶理財的平均額度在5.5萬元左右,一些大客戶投資數目甚至達到了上千萬元,但大多數人的投資數額在5萬元以下,1萬元左右的較多,因此11月銀監會的新規實施后,中小投資者的理財路變“窄”將是不爭的事實。理財專家認為,新規定實施后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退出理財市場,從而對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產生一定沖擊與影響,但也可以使商業銀行回避掉一定的風險,面對不同顧客的理財需求提供不同的理財服務。
理財思路要因“時”而變
理財專家說,理財門檻提高后,中小投資者需要重新選擇其他的投資渠道,理財思路要因“時”而變。
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島城居民家庭消費、儲蓄和進行其他投資的意愿呈三足鼎立狀態,其中選擇“更多儲蓄”和其他投資性支出的均在30%左右。在其他投資性支出意愿中,“購買國債”意愿占比最高,為20.63%;其次是“購買保險”,為11.5%,而“購買股票”和“購買債券”的占比分別為5.38%、1.88%,兩項合計只有7.21%,表明居民家庭投資性支出偏好于低風險、收益穩定的投資品種。
理財專家建議說,理財門檻提高后,中小投資還可以選擇小額外幣存款,因為外幣存款利率上限,可由商業銀行自行確定,這樣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就有高有低了。投資者可以貨比三家,選擇較高存款利率的銀行,這樣即使投資者的資金沒有達到外匯理財的門檻,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理財收益,并且安全性更高。貨幣市場基金也是中小投資者的選擇。雖然其收益率大多已在2%以下,但是流動性高,收益率也高于活期存款,起點也只有1000元。期限長的投資則可考慮國債投資。(本報記者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