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南亞發生了二十年來最大的地震,損失慘重。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地震專家尹祥礎早在19個月前就預測到這次大地震,但遺憾的是預測結果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中國獨創地震預測理論
作為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又是中科院力學研究所非線
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特邀客座研究員的尹祥礎,用21年時間開創了中國獨門的“加卸載響應比”地震預測理論。
據尹祥礎介紹,“加卸載響應比”理論是一種可以用來預測中短期地震的預測方法。他解釋說,臨近地震的時候,地震區域的地質結構非常脆弱,就像一頭負載已經達到極限的駱駝一樣。這時候,哪怕在駱駝的身上再加一根稻草,就可能把駱駝壓垮。
“加卸載響應比”理論就是通過觀察地質結構在施加或減少微量負載的情況下的反應,來判斷地質結構是否穩定。從而發現幾個月到幾年內可能發生地震的區域。
南亞地震區域地質異常多年
全球的強烈地震主要發生在兩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從2003年底,尹祥礎所帶領的課題組就開展了對歐亞地震帶的地震趨勢預測研究。他們發現,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區持續出現加卸載響應比異常。并且異常程度之高、異常持續時間之長非常罕見。
尹祥礎告訴記者,從他提出并開展“加卸載響應比”地震預測研究以來,21年中還從沒有發現在一個面積為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出現如此長時間和高程度的加卸載響應比異常。他于2004年4月正式將自己的研究結果發表在中科院2004年3月出版的《超級計算通訊》雜志上。預測
“阿富汗及其鄰國的加卸載響應比持續為高值,所以該地區未來1到2年內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2004年4月6日在該異常區內(Lat=36.59°,Lon=70.85°)發生6.8級強烈地震。此后該課題組進行了繼續跟蹤研究,在2005年6月的《超級計算通訊》的論文“歐亞地震帶地區的時空掃描”中又明確提出:“在未來2年內還可能再發生大地震。”在該文的預測區內最終發生了這次南亞大地震(而所謂的大地震,國際公認為七級以上地震,這次地震的震級為7.6級)。
地震預測結果未能引起重視
尹祥礎課題組的研究結果雖然在震前已發表在多種刊物上,可惜最終沒能在減少受災地區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上發揮作用,對此尹祥礎感到有點遺憾。據了解,尹祥礎的預測結果被事實驗證后,幫助他計算出預測結果的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超級計算中心的領導多次在會議上推薦他的研究成果,而中科院力學所和中國地震局也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他們的研究進展。
他向記者坦言,地震預測是一項科學難題,而一旦發布地震預測結果,如果結果不準確,常常還會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恐慌。因此,如何科學地評估地震預測結果是一項困難卻很重要的工作。
(文/本報記者 施劍松)
責任編輯:林彥婷